古老的碉楼、原生态的羌音羌韵、带着大山气息的羌族舞蹈……昨晚,大型诗画歌舞晚会《风从羌山来》在国际展览中心上演,这是一场山与海的对话,晚会不仅展现了羌族人的生活原景,而且还表达了羌族人对我市援建北川的感恩之情。这台晚会是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族民间艺术演出团演出的,这个艺术团也是由我市援建成立的,所有演员都是四川羌族同胞。
舞台之上,羌风羌韵美不胜收
整台晚会共分三部分,上篇为《云中羌寨》,主要以原生态的羌族歌舞为主;中篇为《大爱北川》,主要表达了北川人民对威海援建的感恩之情;下篇为《锦绣家园》,主要表达了羌族同胞对羌乡明天更美好的期盼之情。
晚会首先由民俗表演《华夏羌祭》拉开序幕,咚咚的羊皮鼓声中,舞台上的演员们表演了祭山会等羌族大型祭祀礼仪,展现了羌族人的原生态生活。
其后,晚会进入上篇《云中羌寨》,在悠扬的羌笛和口弦的对和中,情景音画表演《和谐家园》让人们感受到了别样的羌乡风貌。
羌笛和口弦是两种古老的吹奏乐器。演奏羌笛的小伙子名叫黄景何,是北川断代50年左右唯一的羌笛传承人,能够演奏完整的羌笛古乐曲牌《丝》。震后,黄景何曾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当听说羌族民间艺术团成立的消息后,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投身到羌族文化的传播当中。
像黄景何这样的演员还有不少,他们在“5.12”大地震中有的失去了双亲,有的家园被毁,但是热爱羌族文化传承羌族文化的信念,使他们在震后走到了一起。“羌族民间艺术团成立的消息传开之后,不到10天的时间就聚集了40多人。”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说。
其后,《风从羌山来》、《尔玛姑娘》、《羌山情歌》、《云云鞋》、《欢乐羌寨》等先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尔玛”就是羌族人的自称,在羌语里是“本地人”的意思。而“云云鞋”实际上是羌绣的一种,指的是鞋上的像云朵一样的花纹。在这次演出中还有很多的羌族服饰,都是他们为参加这次晚会而特意赶制的。
《大爱北川》表达山对海的眷恋
晚会中篇为《大爱北川》,主要表达的是北川人民对威海人民援建的感恩之情。而这一点,参加演出的羌族民间艺术团感受是非常深的。
“5.12”大地震使北川遭到重创,而原来在北川县青片乡五龙寨的羌族民间艺术演出团也被迫解散。在援建北川的过程中,为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提高羌族原生态歌舞艺术水平,去年7月份,我市决定捐助60万元组建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以延续和发扬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累积、检验后传承下来的灿烂诗篇。
“羌族民间艺术团的重建,为重建羌族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贡献很大,而且也为抚平羌族人民震后的心灵创伤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华武说,同胞们在百废俱兴中看到他们的演出后,精神上和心灵上都得到了安慰和鼓励,也感受到了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年来,他们代表北川前往北京、山东等地演出一百多场次,并参加了北川所有的大型活动。2009年春节,参加了四川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专家评价说,“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传承着羌族这一古老民族最纯正的艺术文化和最原始的舞蹈形式”。羌族民间艺术团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非常6+1”舞台,并走出国门参加了韩国世界萨满文化艺术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羌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吃水不忘掘井人。北川人民、青片乡羌族同胞、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没有忘记威海人民的援建之情。舞蹈《威海———北川一家亲》就表达了威海援建人员与羌族同胞在重建家园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而歌伴舞《羌族感恩歌》则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威海人民的感恩之情。
“《大爱北川》中的一部分歌舞是新创作的。”杨华武说,自从两个月前接到到威海国际人居节演出的邀请后,他们就抓紧节目制作和演出排练,并专门创作了感恩威海的歌曲。
“来到威海有回到家乡的感觉。”杨华武说,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成员大多去年曾来威海参加过演出,而且受到了很高的礼遇,这次来不仅没有陌生感,而且同样得到了各方的欢迎,更如到了家一般。
“歌曲虽然是新创作的,但其实在我们内心已经酝酿构思很久了。威海人民援建北川的行动,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威海人是用心在援建,我们也应用心去感恩。”杨华武说。[NextPage]
祝福羌乡明天更美好
下篇《锦绣家园》也以羌族歌舞为主,表现出羌族明天会更好。
在我市人民和援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北川县青片乡援建工程已经全部竣工,而羌族的孩子们也已在新学期坐到了全新的学校里开始了学习。此前,羌族同胞们早在去年春节期间就住进了新建的吊脚楼。
羌乡的重建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时刻关注着羌乡人民。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到吉娜羌寨慰问看望羌族同胞,而杨华武有幸作为“支客师”陪同总理参观羌寨,并参加各种羌族民间艺术表演,为总理介绍表演时的羌风、羌俗等。
“支客师”是羌族的称谓,他代表主人安排事务负责接待客人等,实际上就是“司仪”。
晚会在歌舞《吉祥羌山》中收尾,我们也衷心祝愿羌乡明天更美丽,羌族明天更美好。(记者:颜潇)
(实习编辑: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