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在新感觉下产生的美文

2014-11-19 16:16:0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石英

   

  读周亚散文需要细细品味,如果视线仅仅粗略地从其字面上滑过,至多只能觉察到她的文字之美,却不可能领略其内涵的深度,真切的生命体验,和那种灵气逼人独特的感受力。

  这位女作家以她的散文新著《迷失荒园》给人一种非同凡俗之感,而这样的感觉几乎是全新的。但我又觉得,她文本的“新感觉”并非那么不可捉摸,只是以她自己的视角和心智,对生活和生命现象作出理解、诠释。

  其实,我们的散文园地正需要有心人从不同层面不断开掘,给散文创作带来丰富多彩的面貌与姿态,如此,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雷同单调。

  我细品周亚散文,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她无疑有她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很美很美,它与卑俗邪恶绝缘,但又并非简单的弃绝所谓尘世。实际上她对人世和自然间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都充满着爱。这爱,也同样真挚纯美。譬如,对第一缕冬日的阳光、对未园里的美丽草,乃至她认为富于禅意的树根等等,她都有自己启迪心智的感悟,只是从某个象征开拓出去,沉潜而又开阔,纤小而又丰饶,将生活的细节上升到哲学的意蕴,确有过人之处。她的荒原那么美丽,让我们的心灵沉迷。可以说,从具体到深刻、从寻常到不寻常,往往能验证一个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那种富于诗质和哲思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

  周亚的散文,时而散发出淡淡的惆怅和感伤。这时候,她的感觉和词语也变得十分独特。如“当月光像一片圣水一样替我滤去生活杂芜的时候,心里某个地方,忽然有了冰凉如水的痛感。这一刻,月光是月亮的眼泪。”(《月光浴》)从女性视角,可更见其人性的丰富和细腻。作者对阳光,特别对第一缕阳光的亲睐与钟爱,读之令人感动。“它既轻柔又沉着,具有洞悉心灵的穿透力。其实,它抚慰、触摸和覆盖的又岂止是肌肤,岂止是浅表,那是深切无比的灵魂间的亲和之力。”我觉得近乎灵魂的感受已不仅止于对冬阳本身,而对世间凡属真情挚爱、纯净而极富人性关爱事物的体现。其间包含的理想与追求,对人生静美的向往,成为作者心目中的主线。

  书名《迷失荒园》,取之书中的一篇。那是作者在北京凭吊圆明园故址引发的感触。开篇是对一百四十年前的民族创伤的灼痛感,但又不限于此。因为这种痛楚属于民族尊严的共性,而作者的思绪则向更深邃的层面掘进,并且很自然的升华到哲理高度。她发出这样的感触“更大的荒园在我们体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荒园,一座在星空下敞开的荒园,一座带有哲学意味的荒园,一座亟待建设的荒园。当我们内心的荒园与现实的荒园相遇时,就像遭遇爱情那样,使我们从平凡琐碎走向深邃优美。”夕阳中的荒园渗透出一种悲情与凄美。满目荒园已不是园之过,进入此园如若迷路终归会走出来,但精神的提升是永恒的。残缺不是绝望。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或许,愈是美好的东西,愈是珍稀之物,愈是难以再现。留在地平线上,留在我们心痕深处的,永远是不尽的遗憾,和遗恨。当然,也正因了这残缺,这不可磨灭的本质之美,才引导我们一次次地鼓起勇气,继续追寻。”

  事实正是如此。人的一生往往有许多的遗憾和不完美,但也许正是因为存在遗憾与残缺,才激励人们不断追寻。这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过程。从迷失的荒园走出来,作者向我们昭示这一人生真谛。

  周亚散文蕴籍的理想美、性灵美,最终将诉之于语言美。虽然过去有“语言即思维”或曰“内部语言”的说法,但从语言作为一种有形的外显的心灵活动产物的角度看,周亚散文的语言显然具有诗质的、个性化的韵致的,以及深厚的功力。她的散文语言相当文气、典雅,却并不古奥,行云流水的文字间,极耐咀嚼,词语丰澹又无堆砌之累,空灵自如又自成一格,更可贵的是,鄙薄肤浅,务求深挚,却没有那种谁也读不懂,莫知所云的“时尚”。我反复思之,确认她的散文语言与她所要表现的内容,灵性的新感觉,想象与哲思相融的文风是一致的,可谓达到游刃有余的艺术效果。精致、绵密而又空灵飘逸本来是很难粘合一起的,但读周亚散文往往不经意间感到它们之间是相融的,而不是排斥的。

  论及周亚散文的篇章体制,也同样有其自成一格的路数。她并不刻意谋篇制局,而以自己的主体感觉带动文气,以心理情绪推进结构,使篇章自成,几乎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可以看出,作者的主体感觉像一个天然推进器,文气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较之精心谋篇,虽各有其优长,但周亚自然成篇的功力已足见火侯。

  综上所述,周亚散文灵性如斯,才质如斯,表现功力如斯,显然与她生长过程中的良好文化环境,包括深厚的家庭教养关系甚密。这点可从作者某些散文篇章的自述中清楚看到。可见,一定的文化基因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本人对基因中的良性储存得以充分发挥与开掘同样不可或缺。此外,从她的文气文质中可以看出,她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较深,行文处于舒放自如状态,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也是她的另一分滋养。我特别注意到,她的篇章结尾常以十分含蓄、自成意境的诗化语感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空间,显然是得益古典文学熏陶的。

  当然,任何一种特点突出、风格卓然的文学作品,都将不易为所有读者群欣然接受,有时形成两极殊异也不为怪。以我的主观判定,像周亚这样个性突出、自成风韵的散文,恐怕较难适应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的阅读口味。如果是这样的,我倒是觉得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恰恰说明跳出了“大路货”的窠臼,而在林林总总的散文群落中呈现出属于自己的标识,岂不是一份值得称道的奉献?

  (实习编辑:白俊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