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宏的诗歌创作,总体来看,表现为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生长姿态。这种判定,不仅是指她的诗既有古代题材又有现代题材,而更主要是指她的诗歌精神是古今一脉相通的。这种诗歌精神就是人文情怀。以人文精神承继传统,也以人文精神关注现在。人的存在和人生命运的探索,成了她诗作的基本命意。而在对古代题材的处理中,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原型意象”的运用。所谓“原型意象”,原型批评家弗莱曾这样界定:“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它一方面积淀着人们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在不断重复中加入诗人的情感体验和独特创造。例如诗中的“嫦娥奔月”、“宋女”“琵琶”等,它们或作为典故,或作为形象,或作为器物,在历代诗人的创作中一再出现,就成了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增值和生发。如此,就把古今沟通起来,在诗歌的传统继承和创新里,形成一个重要的审美中介。试以国宏的诗《嫦娥奔月》为例,她复述了这个远古神话传说故事,但是在复述中她强化了某些内容,并加进了现代性阐释,其文化内涵就从古代人们对“飞天”的向往,变换为对女人命运和独立追求的咏叹,提炼了一个全新的主题:
是否
离去就可以忘掉一切
是否
离去就能够了结
其他,如《遥想宋女》,表达女性生存状态的变迁;《怀念琵琶》,则惋惜过去的人生境界难再。这一切都显示“原型意象”的生命力。
其实,运用原型是为了表现现在,而直接面对和切入现实生活,诗中也流贯着从古到今的对人的关怀。国宏写现代题材的诗,比较多。这些诗和写“原型”的诗一样,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在张扬人文精神,并且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与统一。所以她的抒情就有了厚重的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例如:《解剖辣椒》,写的是一个寻常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但却领悟了“一个如此简单的生命静止于刀下”的严峻,表达了对此“滚滚落泪”的悲痛;又如,《候鸟的自白》,通过鸟的自述,写它对“某一季节”的追寻,象征地昭示了人生在世的状况,“诗人啊,你能理解我的流浪吗?”人生旅途就是一种流浪!再如,《也致橡树》,《致橡树》本是舒婷的一首歌咏女性独立和平等爱情的诗,而这首诗换了一个角度,以另一种身份,加以重写,然而在转换之中,既理解木棉又深知橡树,从而深化了原诗的主题,因为她“破译了乔木的语言”。此外,还有《列席鸟的会议》,《长大的季节》等,或思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或展示生命成长的故事……
真正的诗,是情感的产儿,也是思想的骄子。评价一首诗,不但要看它的情感浓度,而且要看它的思想深度。在瓦雷看来,一首诗的艺术持久震撼力来自一种“理性的激动”。所以,我们诗人的创作既要注重传统与现实的对接,又要在加强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要致力思想的历炼。这样才能写作出我们心灵中的好诗!
(实习编辑:白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