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学发展是否处于没落边缘

2014-07-07 08:44:56来源:腾讯文化    作者:陈菲 曾媛

   

  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小说家宁肯、剧作家过士行、文艺批评家李静、作家庄秋水做客腾讯书院,围绕李静新近出版的批评随笔集《必须冒犯观众》,对文学之于人生的价值、中国的文化生态现状以及文学阅读的出路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阅读媒介从纸质扩展到网络及各种移动终端时代,新闻消息、娱乐八卦来势汹汹,蚕食鲸吞着人们的阅读领域,往昔曾经热衷于文学的读者群,正为 “文学冷漠症”所日渐侵蚀。是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敌意,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的侏儒化和艺术形式的粗陋化?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又有多少作品可给人精神还乡之感?有多少作品可让我们感知爱、智慧、信仰与自由?值得反思。

  文学是自我疗愈的手段

  论及文学的价值,几位嘉宾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出答案。李静开场便说:“文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学期间,李静才真正开始了和心灵探求有关的阅读。虽然最后走上了文学道路,但最初给予她心灵启蒙的却是哲学家尼采的书,这也使得她的写作获得了思想的支撑。之后王小波也给了她深刻的影响:“王小波能把人从虚无和自我否定中解放出来,变成一个关心他人的状态。”

  回顾创作历程,李静认为写作的最大动力来自进行自我认知和摆脱自我否定的心结的释放。从事创作使她得以逐渐摆脱负面的心理体验和自我最初的“丑陋的、沉默的、不知所措的”画像。对于李静而言,文学即是一种自我疗救的手段,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源泉:“写作是我的‘救命索’,是自我探求和拯救的过程。” 对此孙郁也有同感:“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文革不能上学,因为母亲是教师,所以在家读了很多书。后来父母都被抓起来了,没有人能救自己,只有文学能救自己。”

  而在过士行看来,文学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性。“凡是有文学的地方,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状态都会不一样。”而整个社会对文学的疏离其实同时意味着对人性的忽视,这也是当下社会一些“怪现状”频频发生的原因之一。对此宁肯表示赞同:“可以说除了对文学的冷漠,我们对所有的东西都开始冷漠了。我们不过是通过谈论对文学的冷漠而谈论对所有的冷漠。”

  中国文学发展濒临没落边缘?

  对于国内文学阅读现状,李静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这个时代对文学本身已经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了,文学批评更是如此,谁还读文学呢?谁还看问文学批评这种东西呢?”因此,对于这本文艺批评随笔集的出版,她直言是一个“意外”。

  相形之下,孙郁等人的态度则更为乐观。依据自己在大学校园里的观察,孙郁认为青年人中喜欢文学的还是占有相当分量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写手。“每个人状态不一样,有的人需要通过文学来救赎自己,有的人需要通过文学来反映现实。我相信文学还没有死,中国的文学还在艰难中前进。”

  过士行特别举出刘震云及其作品《我不是潘金莲》的例子,表示:“中国现在还是有相当的一些作家是很优秀的,值得我们关注。这些人没有愧对生活,他们反馈给时代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 过士行用缘分来形容文学与人的关系:“文学是个好东西,但它跟人是有缘的,有的人一生跟文学也结不了缘。”

  在宁肯看来,中国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并不少,毕竟我们有着14亿的人口基数。问题在于这些人现在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孤岛”式的存在,社会还没能为这些分散的个体存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朋友圈”:“我们有好的读者,也有好的作者,只是缺乏一种让他们建立好的沟通的机制。”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年代的功利主义文化横行

  谈及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孙郁认为造成目前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生态的破坏:“一个民族如果文化生态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我们中国文化一直有问题,但今天的问题尤其多。”而追究文化生态破坏的原因,孙郁认为最主要的是当下社会的功利心态:“钱制造出来的文学都是垃圾。现在各地好像都在搞文化建设,那其实不是文化,是“毁文化”。现在的孩子们不愿意读书是因为好书太少了。很多生产出来的精神食粮都是垃圾,还不如玩游戏呢。”由此,孙郁提出:“文化生态的恢复,需要整个社会来努力营造超功利的场域。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本身也要少制造垃圾。”

  在过士行看来,解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就没落了。当时,摆在鲁迅式的文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闭嘴,要么到监狱中去说。“所以没人敢通过写作去触及真相,文学的力量也垮掉了。”中国当代真正的文学是从80年代开始的。那时有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进行更为纯粹的文学创作。但不幸的是,紧接着而来的便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年代,文化开始扮演吸引投资的“站街女”角色,远离了文学的初衷。到了当下,实用主义的引导和恶劣的生存状态,使得阅读的风气更加淡薄:“现在的社会环境既不悠闲,也不从容,大家急急忙忙地也不知道奔向何方。这样的环境很难使大家抽出时间去读一本闲情逸致的书。”

  破除文学冷漠症需自下而上解放人性

  宁肯在发言中指出,在匮乏的年代,人们反而如饥似渴地阅读。但这种情况是非正常的。阅读需要闲适从容的心境,因此正常的、好的阅读时代应该是有安全感的时代:“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你还有心思读书吗?都要自己买房,买车或者移民。这就是不安全,不安全就不闲适、不从容。”

  当下资讯和科技的发达使得选择变得多样,坚持阅读的人因之更少。宁肯认为这种现状无法否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区分出了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不安全又有众多的选择的时代仍然喜欢文学的人,才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人。像我们这些短缺时代出来的人,不一定都是热爱文学的人,很多都是跟着大伙一块走。”

  展望未来,宁肯认为国家慢慢走向正轨,我们的阅读时代才会真正到来。而过士行则提出欧洲阅读风气较盛正是因为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完成了人的解放,而中国却缺乏解放思想和解放人性的运动。唯有如此,我们的心灵才会自由而丰富,精神上的多样需求才会产生,对文学的关注才会由此生发。而对于解放的方式,李静则认为要更多地寄望于个体的自觉和民间共同体的产生,自下而上地产生文化上的解放。

  (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