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由阎连科获卡夫卡奖引发的文学思考

2014-06-25 13:59:41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林东林

   

  中国作家又得奖了。继前年10月莫言以中国人的身份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到两年内工夫,在刚过去的5月27日,阎连科又斩获一项海外文学大奖:2014年的卡夫卡文学奖。

  以前文学圈外鲜为人知的“卡夫卡文学奖”,这次借着阎连科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普及。

  作为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作为亚洲作家中继村上春树之后第二次获得该奖,这个奖的象征意义其实远大于实际意义。

  今年的“卡夫卡文学奖”授给阎连科,出于什么考虑?我并不是说阎连科的作品不够好,或者不够好到能获得该奖,我的意思是这个奖在这个时间节点授予一个中国作家,是不是有“中国因素”的考量?恕我以小人之心揣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阎连科最近几年能获诺奖的几率几乎是没有了,但是对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说,阎连科身后的中国市场却在空前成长,这是一块堪称肥肉的文学阵地,是市场的阵地,也是舆论的阵地,更是道义的阵地。

  在没有太多锋芒和争议性的莫言之后,捷克把一个具有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意义的文学奖授予阎连科,在表面上是绝顶聪明的,起码没有破绽,而在表面以下其实也不乏深思熟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大一个消费阎连科获奖的不是别人,正是授予他“卡夫卡文学奖”的卡夫卡协会,这种消费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对卡夫卡协会来说这就像是一次绝妙的表演,“被授予”出于无心,“授予”也出于无心,一切都顺理成章,天衣无缝。“卡夫卡文学奖”通过一万美金和一座卡夫卡小型铜像实现了“亚洲收割”,跑马到了世界版图。

  从另外一种层面来说,我们眼下的时代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文学提供的是一种标签而并非内容,文学的功能也越来越游离在文学圈之外,承担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八卦、谈资和话题,一部作品的获奖与否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其姿态意义远远大于价值意义。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看作家的人越来越多了,看获奖和奖金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物质的丰裕、媒体的扩张又不得不借文学而发声、借作家而共鸣。此时此刻,阎连科有幸被“卡夫卡文学奖”选中了,或者说被消费了,我们先跟着卡夫卡协会一起消费阎连科,而后又跟着阎连科一起被卡夫卡协会消费——奖在别人手中,我们拿也得拿,不拿也得拿。

  事实上,阎连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但也未必就像国外媒体所盛赞的那样——在我看来,那更近似于一种外交辞令。得奖是一个契机,绝非一座丰碑,有时候得奖并非一个奖那么简单,奖的背后山隐水隐。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阎连科:“他跻身于世界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小说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其作品具有惊人的震撼力,呈现出摧枯拉朽有时令人绝望的幽默。”后一句还算得上老实,前一句很难说没有一厢情愿。

  当因获奖遭遇多方追逐时,阎连科对外发声:“请让我守住沉默低调这道门槛。”想守住门槛不容易,作为一个被消费者,树欲静而风不止,树不需要风,而卡夫卡协会需要风,媒体和大众需要风,阎连科想守住沉默低调,想消费他的人想守、能守、愿守吗?

  (实习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