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新武侠文学在今年会成为一个持续的热点,我比较意外。甚至,八九年前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革命”又一次被翻了出来,当作当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与预判,再一次被讨论。
细究起来,大概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做了导火线:一是金庸九十寿辰;二就是“国内最权威的纯文学杂志《人民文学》推出以徐皓峰领衔的武侠题材作品专辑”,标志着“近年来形成风潮的新生代武侠类题材写作已经获得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与青睐”,主办方称希望《人民文学》的推动“能让新生代武侠文学形成一个小高潮”。
尤其是后面这个点,给大家打了小小的兴奋剂,将我七八年前提出的疑问又一次翻炒了出来:新武侠在金庸之后,还会有高峰吗?新武侠是不是始终无法走出金庸时代的视野?我们会迎来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吗?如果能,那应该是种什么样的江湖时代?新武侠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内涵和形态?
四个合力助推“新武侠”概念
回到2006年以前所谓的“大陆新武侠时代”:凤歌、沧月、杨叛、小椴……“群星璀璨”。徐皓峰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潮流中“升起为那一颗星”的。也只有在“这个时代”,“新武侠文学”不管是作为一种流派,一种类型,还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才真正是从这四大方面得到“塑造”的——没错,我认为“新武侠文学”是被塑造出来的:从理论上有韩云波、郑保纯等提出概念并界定之;从读者(受众)有传承金梁古温黄等新武侠之文青群体;从作者形成了“抱团作战”(大陆新武侠的整体)、“分类攻坚”(女子武侠、硬派武侠)、“理念或口号旗帜”(如“步非烟”要革金庸的命);从“介质上”,有《今古传奇》、《武侠故事》等刊物作阵地,有民营出版商作推手,有传统文化界人士作旗手……所以,它迅速从“无市”变成了“牛市”。不管历史功过如何,但他们至少立起了一个“新武侠”的里程碑。就像现在,你我一谈这个问题,就绕不过去。
我把这概括为新武侠文学的1.0时代。对这个时代的评论与研究汗牛充栋。但我注意到,有两个关键点却始终鲜有人聚焦。一个就是,新武侠文学的萌蘖和勃发,相伴而生的是网络文学1.0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质就是“同人时代”和“文青时代”,向大师经典作品致敬,以名家名作作为网络创作的源泉;在传统文学阵地(期刊、报纸、图书、评论)等找不到自我意识、身份和位置的“文学青年爱好者”——俗称为文青——集体移向互联网,争取“话语权”。这个过程中,新武侠文学代表着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初的血缘和传承中“最合法的类型”,比起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文学来说,更容易获得受众和传统媒介的认同。第二,这个时代,还不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真正决裂”的时代——因为,网络文学还没有找到自身独立的商业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路径。大多数网络文学作者,必须要出版成图书,才能获取收入并得到认同。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传统媒体和民营书商……合谋发动这场所谓“新武侠文学运动”的“文学革命”与“商业革命”,吹出“与传统文字决裂”的号角:要革“金庸”的命,要开创“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时代”。
进入熊市的2.0时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武侠文学年”迅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获得了泡沫化的繁荣发展。但是,比起穿越、玄幻、架空历史、职场官场等更有“互联网基因”的类型文学来说,它显然没法适应接下来的媒介革命:网络文学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商业逻辑,创作法则和生产机制——这,完全迥异于传统文学文化的传统机制。互联网作为一个最大的平台,不但逐渐培育并成功地孵化出引爆阅读潮流和出版热点的类型,而且类型文学自身不断自我演变,开始区分、细分和纵分(纵向分化)——比如,从穿越文到种田文、宫斗文……在整个2.0时代,“武侠”作为一种纯粹的类型文学都开始进入了“熊市”,遑论再像“大陆新武侠”一样,出现大规模的创作群体,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哪怕,只是出现一个标杆性的人物和旗帜——从2006年至今,我们可曾见到一个超越类型的“大神”作者/群体,引领一个可以被称为“新武侠”的阅读与出版潮流?
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绝望”的结论。事实上,摆脱了概念的喧嚣和功利的躁动,“新武侠文学”在2.0时代“沉”了下去,武侠小说的元素、精神和灵魂,不断被其他类型文学(如玄幻、历史、科幻等)吸收,以另外一种方式复活再生,并薪火相传。这是“武侠文学”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第二个路径便是,武侠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还存在,但要生存下去的话,其内涵和外延都要拓展,要充分汲取其他类型的优秀元素。一如@夏春秋无双所说:“现在武侠最迫切的问题在于,调整节奏,重新赢得受众,有了受众才能发展,否则,只能没落。至于侠之精神,并没有必要限制在武侠上,放到新兴网络小说里它应该也具有同样的精神魅力。”
但是,这只是避免“武侠”成为一种没落的、冷门的、小众甚至“绝种”的类型文学而已,期望它重返“武侠的黄金时代”是不现实的,@青衣牧云恨不逢说:“这注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武侠不可能再有当年的独领风骚了!”[NextPage]
影视热潮对文学突围无所助益
哪怕是徐皓峰挟《一代宗师》等媒介影响力和《人民文学》“主流化”的荣光,“王者归来”,也难以重新开辟“新武侠的崭新时代”。没错,将“非虚构”叙事,融入到“武侠文学”中,可谓是徐皓峰新的创举,但这,毕竟只是他“一个人的风格”,难以代表“武侠文学的新主流”。
何况,这种“新”叙事,是在当下整个中国“非虚构热”中诞生的。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希冀通过倡导“非虚构写作”,抵消来自网络文学的“虚构”压力,实现文学的突围。它所承袭的“武侠”非虚构,来自于从甄子丹、杜宇航到黄秋生、梁朝伟、郑嘉颖等“一代宗师”影视热潮……对“文学”本身的困境和突围无所助益。
而且,这种“非虚构武侠”热,在近年来有关“新武侠剧”中,仍然只是“旁流”、“支流”,而不是“潮流”。新武侠影视剧的潮流是什么?是开始锁定新媒体革命中85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大幅度地重述与重塑、重释与重译,甚至是“篡改与逆转”经典,打造年轻一代的“武侠世界”!非常非常极端的例子就是,2013年于正版《笑傲江湖》,游戏化、想象化就不说了,对令狐冲感情线的另类改写、对田伯光个性的别样阐释……都是“萌元素”一片,“G情”无限。
在“新武侠”成为游戏、影视剧的“畅销概念”时,文学自身的“新武侠”却一片沉寂。从当年大陆新武侠作家到现在新生代武侠文学,创造一个“后金庸的新武侠时代”,也成了一个伪命题。但是,我仍然坚信,再造“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文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当下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大势、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困境与突围”、新武侠影视剧和游戏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与故事来源已成问题……“重建主流新文艺时代”大势所趋,直面新媒体革命中85后、90后甚至是00后,我们如何给他们讲一个“好故事”,把故事讲得“很好看”,“塑三观”——而不是“毁三观”?新武侠文字其实是一块不错的试验田。
何必一定要超越金庸
所以,我对著名网络文学作家猫腻的探索和实践充满敬意。在他的系列作品如《间客》里,“武侠”的复活与再生,不是类型的界定,而是一种“精神”的演绎。猫腻在我的微博跟帖中说:“我在《间客》里尝试做过我自己对武侠的定义:武就是拳头,侠就是道理,武侠就是用拳头讲道理……”@云彩在飞扬,“一直认为《间客》是武侠,只是披着玄幻的外皮”,@懒懒痴语则非常精辟地概括为:“《间客》是魂为武侠。”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标本。猫腻的第一部作品《映秀十年事》在我看来,就像一本未完成的武侠小说;然后,《朱雀记》是“奇幻”,《庆余年》是“架空历史”,到《间客》是“玄幻”(也有人说是“科幻”)、《将夜》……一部部地写下来,猫腻在以自己的方式,用作品演绎着“武侠”的精神。他把武侠精神拓展了,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种网络时代的“新武侠”。
其实,如果一部小说真能像金庸作品一样,寻找到自身作为“这个时代之文学”的最佳路径,用新的文学样式和新文体来完成主流价值观念的再造与人心人性的重塑,那又何必在意它是不是有一个“新武侠”的定义或名称呢?超不超越金庸,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陆新武侠”未能解决的“后金庸时代的新武侠革命”,现在徐皓峰们和猫腻们仍在求解中……所以,对于他们,我仍然要充满敬意并期待有一天他们真的能够开创出一个“后金庸的新武侠时代”。因为,从骨子里,我仍然是一个“武侠迷”——虽然不合格——我仍然希望有自己的、不同于前辈的“中国好时代”。
(实习编辑: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