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廊坊两位散文作家孟德明、焦喜俊的作品研讨会,产生了一些联想。虽然大家的角度不一,但都肯定了两位作者多年在基层的文学坚守和精神守望,令人感受到一种热灼的呼唤与探寻。
在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且不断被全球化和商品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学虽有几分被边缘化之感,但一直并不缺少鼓手与看客,甚至偶尔也有躁动、热闹与喧嚣。根和原欲,曾为一切平庸、丑恶、凶残、纵欲找到了宣泄口,似乎不贫瘠、不挽个大裤裆、不暴几句粗口、不裸露下身体,就不是真实的存在、就不是全面正常的自我;根本没有什么英雄,有也被世俗化、野蛮化。也很难找到美与善,最原始的真——吃、穿、玩、性,几乎可以替代一切。本来初衷是返归真实,但最终返归到的却是千人一面的动物性;本来意欲创造多样的个性,却又浅层面地返归到顽主、土匪样的新的类型。这样的文学描写,迎合了某些西方人心目中的真实,也为“西方趣味”造就出我们自己的形象——落后、野蛮甚至淫邪,且进一步使国人被歧视,使我们的文化和族群得不到该有的尊重。
不能遏制的商品大潮,亦使文学越来越难以摆脱被商品化和产业化,很少有人能够深潜下去,去聆听与挖掘深藏在生活深层中的真善美。很多文学创作者过于急功近利,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紧紧绑缚在名利的巨桩上难以逃离,通过裸露或挑逗人的原欲,成了他们吸引读者眼球或网络点击的妙招,这样就更加大了文学人物的平庸化、原始化、野蛮化、类型化,并使作品中美和善的成分受到更深的挤压,甚至完全丧失。
谈及中国明末清初的小说时,文学巨匠歌德曾说:“那些人几乎和我们同样地思想、行动和感受,读者不久就觉得自己和他们是类似的人,只不过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来得更加澄明、清纯和文雅罢了”。他充满崇敬地赞叹:“中国有千百种这样的小说,在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有小说了呢。”歌德发此言之时,是在1827年,距今已快300年了;而令人费解的是,经过近3个世纪之后,我们的文学却有一种把“当代人”塑造成仍在“树林里生活”状态的取向,这固然易越过文化的阶梯,令很多他文化区的读者产生共鸣,却失掉了我们民族曾有的许多美善而宝贵的东西。
近些年来,韩剧一直在我们国内非常风行。以前的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孪生兄妹》,近期的如《来自星星的你》等,曾打动了不同层面的观众。为什么能有如此效果,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所细腻展示的文化与人性的魅力,这其中很多又是源自我们的文化传统的。遗憾的是这些真善美在我们国内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却很少见了。和优秀的韩剧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相比,我们自己作品的人物倒显得没有文化积淀与熏陶了。大家对韩剧的痴迷,实际正体现了当代大众对文化与人性之美的呼唤。这种精神追求和指向,是指向大众的,是指向生活深处所包蕴的人文与人性之美的。
(实习编辑: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