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李敬泽
知名女作家乔叶长篇小说《认罪书》研讨会,2月28日在中国作协举行。与会评论家认为,“70后”作家近年来开始转向书写厚重的历史题材,《认罪书》即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认罪书》反思文革 拷问人性之恶
作为乔叶“写得最辛苦的作品”,《认罪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沉沦与救赎的故事:某地官员梁知在省委党校进修期间与“80后”女孩金金发生婚外情,却在进修结束后抛弃金金。已经怀有身孕的金金由爱生恨,在步步为营的报复计划中,她不仅挖掘出这个家庭的一段隐秘家史,更在自我情感历程和对自我遭遇的审视中,将每一个人逼到了生死边缘……该书曾夺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等重要奖项。
《认罪书》中对文革的反思,尤其引发当天在场评论家的关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很早就读过《认罪书》,他认为这本书“触及到了我们现在文学创作中、小说创作中,我个人认为一系列非常基本、非常重要、也是大家为之焦虑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如何建构一种历史想象力,如何对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内在生活,我们的文学能够对这种内在生活有一种进入和表现的能力等。”
评论家白烨说:“70后作家给我们的印象是,好像比较偏于写边缘化的人物、边缘化的生活,小人物小故事比较多。乔叶这部作品确实以小见大,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评判,这个深度我觉得在其它作品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贺绍俊认为,乔叶将人性的追问置于文革历史大背景中,追问文革历史对人性的一种伤害,这种勇气值得敬佩,也是一种很值得鼓励的探索。
青年评论家张莉说:“《认罪书》跟先前的中国作家书写文革的路径有了很大不同,很多50后作家他们进入文革的方式一般都是追溯或者在场亲历者,乔叶不是目击者,前面是由此及彼,她是由彼及此。她想写青年人对历史的窥探,这个历史是她不知道的,她从旁观者的角度书写历史。这种对文革的反向书写,写出了文革之后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文革的心智生活,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70后”作品渐趋厚重,打破“小情调”
“70后”作家通常被认为是文坛比较尴尬的一代,一方面“50后”、“60后”作家仍然处于创作旺盛期,另一方面个别“80后”作家早早被公众熟知,相比之下“70后”作家有些被“遮蔽”的味道。而这一批作家的创作,以往也被认为偏于比较琐碎的生活体验,缺乏对宏大主题的探寻。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一批厚重题材的作品相继问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示,“70后”作家受到重视,是去年非常重要的现象。方方像一个预言家一样,预言了去年“70后”作家小小的、“井喷”式的增加,而且里面确实出现了有分量的作品。乔叶的《认罪书》即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认为,“《认罪书》对平凡人的恶进行了集中反映,这是一部具有心理扫荡意义的小说,它扫出了平凡人心中的暗尘。”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表示,《认罪书》为“70后”作家写作开启了一个更好的写作方向,因为“70后作家的写作都是以小情调为主,朝着《认罪书》的方向走是一个好的开端”。
乔叶则表示,作为生于70年代的作家,自己并没有觉得命不好。其实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机遇和困境。作家没办法选择时代和机遇,但可以在态度和表达质量上有所选择,自己也会继续向这个方向努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引领读者对普通人‘平庸的恶’进行思考,让人们从只看到别人的罪到看到自己的罪,诚实地面对自我,清洗自我。”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还将出版一系列“70后”作家的力作,包括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等。
(编辑:李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