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滚滚》马以鑫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常态的生活平庸、安宁,人人都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点点滴滴的烦忧也来自自己生活的世界。而异态的生活如奥威尔《1984》的“大洋国”般狗血、躁动,人人都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被裹挟进无以名状的洪流之中。
阅读《红潮滚滚》,时时有一种庆幸,那是过去时的生活。在那个异态时空中,反纯真、反友谊、反爱情、反隐私、反交流、反财产……一切带有个人色彩的东西都可能带来灾祸,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一个普通的愿望,在杂志上发表一篇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的争鸣文章——《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因为与当时的政治红人姚文元的观点相左,由此引出一个惊心动魄、不合常情、荒诞悲情的故事。
在那个红潮滚滚的世界中,无人能够幸免于难,且不说“祸端”的引起者李大林的命运。遭际这场“文祸”的人们,命运之车都驶向了岔路。《学术阵地》的主编贝重浩和李大林就读的乐群中学的校长陈东凯,由此事开端,做了一个知识者应该做的事儿——保护青年学生,保护正常的声音,结果罹难。那个曾经孔武有力的老军人梁洪,被安置在错误的位置上——乐群中学党委书记,认为李大林反对姚文元是大逆不道的思想错误,一转身自己却成了被专政的对象。教过李大林的老师们——邱德珍、廖敏敏、谷清、邵建良都没有躲过这场劫难,即便是在这场“文祸”中获益的童方老师,未来等待他的日子仍是不堪回首。还有李大林的同学们,这些少男少女本该有自己青春期的烦恼和欢乐,但却卷入这场复杂的政治事件。对于他们来说首先要确定立场、站队,李大林的好友王茵和杨晓婷,两位有文艺天赋的少女,要与李大林划清界限,发现李大林没有把毛主席画像上的红太阳剪圆,就控告李大林破坏毛主席光辉形象,一个说:“罪大恶极,完全是现行反革命行为!”一个说:“李大林的末日到了,他胆大包天,竟然敢对毛主席光辉形象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这是他一贯坚持反革命立场的大暴露。”这些稚嫩的心灵蒙上了龌龊的灰尘,当少年成年后该如何面对这不更世事时的“话语”,悔恨、耻辱等情感,将伴随本该是趣味十足的少年回忆,面对自己、面对后来人的诘问时,他们将如何应对?荒诞时代刻在少年心灵上的苦难将蔓延于每一个个体漫长的一生,即便是当时风光无限的造反派头头们——郭小兵、许康茂、孔家勇也难以逃脱……
记录“红潮滚滚”时代的作品并不多,像马以鑫教授这样细致描绘的更是少见。生活如流水般逝去,今天的少男少女们,听说“文革”,听说1966,影影绰绰,像是听说玄宗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红潮滚滚》这部作品,以传神的笔触、好看的故事,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生活摆到我们眼前。似纪实,又不是纪实,作家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了他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于少年人和未来者而言,“红潮滚滚”荒诞不经,但对于历史中人和仍背负历史的人来说,阅读该书是一次知遇之旅。
读马以鑫“红、蓝、黄”三部曲之一《蓝天浮云》时,让我想起马格利特的画 《比利牛斯的城堡》,岩石失去了原有的物性,如云朵般飘浮在空中,既真实又怪异,巨石被描画得同自然界中的岩石一般,粗糙而有质感,但却具有了天空中云的物性,轻飘飘地浮在上空。他们是岩石还是云朵?哪里是他们的家园?
今天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刀枪入库的平常日子——生活日常化,节奏常规化。该让石头落地,让白云浮起了。
(实习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