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体裁,发展到如今这样创作队伍庞大、读者和爱好者众多、作品数量不断攀升、好作品多有涌现的文体,应当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散文诗作家、理论家、散文诗刊物的编者和策划者、散文诗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功不可没。
但是散文诗仍然面临困惑:庞大的创作队伍和作品数量,并没有完全改变散文诗的处境和在文学中的位置;我们依旧在孤芳自赏,却掩盖不住其中的伤感和失落。散文诗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当代散文诗的发展,致使它长期不能摆脱寂寞的境地?庞大的创作队伍和大量的创作成果为什么仍未扭转散文诗受人非议的局面?这是有必要深刻反思的重要课题。
为了扭转人们对散文诗的冷落和歧视,为了打破散文诗寂寞的处境,我们不得不拉起队伍,企望以人多势众的阵容引起人们对散文诗的关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散文诗中来,我们不惜降低发表门槛,用低难度写作鼓励更多的初学者加入散文诗创作队伍。一些刊物“向青年散文诗作者提出了散文诗‘易读易写’的观点”(李耕《散文诗:诗表达形式的别样》,《散文诗》2009年23期),以为只要写的人多了,作品数量上去了,形成规模了,则他人必然会予以重视。有人还把散文诗和民间文艺的“三句半”相提并论。认为“民间还保留着一种‘三句半’的民俗文学,这种文体产生于唐代,传诵至今,谁能从文学体裁中把它摒弃?”(吴克坚《也想说一点关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2011年第2期)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若是散文诗也像“三句半”那样成为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艺,最终将既不能保持其现代性文学的地位,又不可能像“三句半”那样受到民间大众的欢迎。
其实这只能反映出我们的底气不足,自信力不足。不能以高质量的作品和有影响力的作家去冲击文坛,就只能以人数众多和作品众多布阵,看上去浩浩荡荡,实际上战斗力不强。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本质上是以质取胜的。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不适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散文诗尤为如此。散文诗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它的核心是先锋的,而不是泛众的。以普泛化的策略推行散文诗的发展,常常是事倍功半。数量当然重要,但到了关键时刻,是“质”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说在新时期之初,散文诗刚刚恢复元气,立足未稳,以“数量优势”的方式推进散文诗的发展和壮大,确有必要;那么在散文诗经30年发展、已颇具规模的今天,则应调整策略,努力从量的优势上升为质的飞跃!否则,那些有强烈现代感和艺术个性的散文诗,也会在泥沙俱下的紊流中很快被埋没。
为了实现散文诗质的飞跃,必须全面提升散文诗的精神高度。要敢于树立高标,揭出现代散文诗的大旗,强力推出优秀散文诗人和优秀散文诗作品。在编辑散文诗选本和评奖时,要热情推介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品,树立起散文诗革新和超越的标杆。要为有志于革新者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和光照,促使有影响力的散文诗作家脱颖而出,促使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应运而生。要以此为导向,热情鼓励创新性探索实验。要允许大胆尝试,勇于扰动散文诗的超稳定结构,在动态中完成散文诗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首散文诗都是杰作,但我们有责任推动更多杰出散文诗的涌现,有责任让最能代表当代散文诗艺术高峰的作品雄踞塔尖。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