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产电影的质量,一向以来都有种种议论。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占全年生产总量六七成、甚至七八成的影片压根儿就是“废品”,根本进不了各大院线去公映,绝大多数国人也永远没有可能看到它们。你信吗?
要在从前,我也不信。但这一年多,我有机会看到近百部“刚出笼,正经还热乎着的”国产新影片和被各文化公司老板推荐来准备投拍的电影剧本,我真的被惊着了,雷倒了,“震”住了。情况确实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我看的这些刚拍完的影片和剧本并不是有关方面特地挑出来的,不,是他们随机抽取的。从抽样概率学的角度说,它们是能代表当下国产影片的整体水准的。而我的这些观后感和读后感也并非为我所独有,或因我个人过于挑剔所致,和我一起看片读剧本的诸多专家教授同仁都有类似“痛苦”的共识。
任何时期的文艺作品,成色一般的和较差的总是居多,好的和特别好的总是占少数或极少数。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电影拍摄和小说诗歌的发表出版,甚至和戏剧戏曲的排练演出还不太一样,它的产前投入特别大。现如今即便是拍一部数字电影,至少也得投资八九十万,通常总要一二百万、二三百万,而这还只能算是小成本的。所以,在过去,要投拍一部电影慎之又慎,总得有多少人为她前后张罗忙碌,才能送她“娇滴滴”上得“轿”去!现如今简捷了,只要思想内容基本上无大碍,有个公司老板或地方上某部门领导愿意掏钱,不管拍出来有没有人看,就赶紧“开麦拉”了。产量因此得以大幅度上升,但每年为拍摄这些差片和烂片白白扔进水里连个声都听不到一点儿的人民币,毛估估,也得有几十个亿。中国的不差钱真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
有人说,这事儿嘛,主要还是艺术上的事。艺术上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得交给市场去解决。这话并非没道理。既然产业化了,就得按市场规律来办。但不等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无所作为。毕竟几十个亿啊!比如说,主管部门替许多基本上还不太懂电影的老板和地方上某些部门的领导跟院线老总从中搭个桥,让院线老总的“挑剔”前移一下,在剧本投拍前就有可能介入,一起来做点投拍可行性的考察,再做是否拍摄的最后决定,情况能否得到适度缓转?别说少花多少亿,便能多办多少别的好事,就是能俭省下一千元,投到大西北,也能让大西北缺水地区的一户农民建上一口贮水池,让他全家人安安生生地喝上一口救命水啊!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