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丹燕上海系列作品的直接感受是:这是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用二十年时间建立的奇妙关系,无数读者因为她绵密而细腻的书写,因为她对非虚构意义的上海历史的追溯工作而重新理解上海,重建对上海的想象。而上海,也因为这位作家在虚构与非虚构文体之间的有力探索和尝试,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某种意义上,陈丹燕作为作家是幸运的,她找到了她的写作领域,也找到了属于她的写作意义:将个人写作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
一种城市地理小说的出现
把陈丹燕上海系列作品《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以及《公家花园》、《外滩:影像与传奇》、《成为和平饭店》放置在一起,会立刻意识到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关乎上海的图书,都有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上海、公家花园、外滩、和平饭店。
几乎所有小说家的作品中都会出现地理名词,然而,这些地标性建筑大多时候都是为小说故事服务,为人物命运服务,它们通常只是故事的背景而绝非主角。但陈丹燕作品中的这些地理建筑明显不同。一如《外滩:影像与传奇》这部作品,主人公无疑是“外滩”而非某个人物,作家的所有关注点和兴趣点都在于外滩的历史与现在。这是以“外滩”为主要讲述对象的作品,但它有别于我们通常对著名景点的干巴巴的风景讲述和年代追溯。这个作品中,有人、有情、有血肉,她大量走访,寻找在外滩上有过特殊经验的人,追忆那些过去的事,她将永远刻在记忆中的人事重构,使之与建筑紧贴在一起,建筑因此变得有情有义有生命。阅读陈丹燕系列作品的经验是:当你想到一个真实意义上的地理标志,你会真切想到其中出现过的真实场景,想到人们的笑声和苦痛,人们的甜蜜和怅惘,以及不同年代的人从那个地理标志前面走过的背影。
陈丹燕的尝试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当年,这位作家只是渴望留下自己记忆中老城市的面容,但没有想到,这种挽留和寻找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她以六本书,近二百万字的方式不仅仅为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保留了它变迁的轨迹,也逐渐寻找到了一种重建城市地理的可能,在真实的景点和真实的人物记忆之间,她开始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城市地理小说的写作。
新作《成为和平饭店》即是这样的写作方式的延续。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饭店,她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每一个与这座饭店有关的人与事,但是,她绝不是通过人物的兴衰来演绎一座建筑的今昔,她截取的是各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与这座饭店的故事。当年红色资本家如何交出他们的私有财产;一对中年兄妹在与父亲做最后的告别后,来到饭店喝杯咖啡寻找童年的记忆;一位饭店经理;一位年轻的服务员;一位上海历史学家。在这些人的生活之外,在图片的旁边,她还用文字讲述着那些真实可感的民国片断:在楼下甜品店里,王炳南和他的外国妻子看到窗外被日本人炮弹炸毁的路面和血肉模糊的情形,无法就餐匆匆离去;著名大师尼尔·考沃德在这里的客户写作了他的《私人生活》。虚构与非虚构,人与事,记忆与历史,图片与想象交错在这部作品中,陈丹燕似乎已经形成了独属于她个人的非虚构方式,那种以地名为主要书写对象,将人事与景致进行尽可能贴合的地理学意义上的书写。正如《成为和平饭店》传达的:饭店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回忆又是饭店的回忆。[NextPage]
历史:人与城的互相印证
虽然陈丹燕书写的是地理标志,但使这些遗址绽放出光泽的,是她关于人之命运的描绘、追索,最打动读者的是那些与人有关的细节、事件与地址。《上海的红颜遗事》是陈丹燕作品中的珍宝,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气息。这不是关于上海著名小姐们的故事集锦,它的写作对象是上官云珠的女儿。这部作品关注的是这位生长在上海的年轻人的离奇命运,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对旺盛生命力和天然之美的摧毁。
这是以人为主人公的书写。作品写她如何成长,经历建国初期、“文革”年代,最后突然遭遇车祸夭折。因为这个人对生活的热情,她居住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条路都变得有生气,建筑里是人的气息,是挣扎着要拼命活下去的气息,活生生的血的气息。跟着女主人公姚姚,我们亲历了“文革”中的荒诞,既黑暗又明亮的一瞬又一瞬,她的恋爱灿烂短暂,时代的荒谬令人痛楚。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个年代姚姚就读的上海音乐学院里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普希金雕像前上官母女俩的最后相见。这部非虚构作品深深打动读者之处在于:陈丹燕将人与都市的关系、文学表达与非虚构事件之间关系的恰切处理。在这里,我们也读到了陈丹燕对“文革”的理解和认知。因为有深刻的对人与历史、人与灾难的理解,作品中的很多细节都能深入人心,卓有意味。虽说“红颜遗事”的书名看起来有遗老味道,带有传奇性,读者很容易被书名迷惑,但整部书却是反传奇、反风花雪月,尤其是增订本里加了姚姚的弟弟灯灯和男友凯凯的讲述后,那种真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上海的红颜遗事》是陈丹燕关于上海故事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代表作品,它不是报告文学、纪实作品,而是一部人物传记。因为真实,它比一般的小说更具感染力和带入感,它让人读到了上海内在的灵魂——这个城市内在地渴望艺术、渴望美、渴望尊严、渴望自由,即使是在那么严酷的岁月。这是一本让人重新理解作为人的人而不是作为阶级的人的著作。
文体的尝试
应该提到陈丹燕在文体方面的多年尝试,她一直尝试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灰色地带书写,新作《成为和平饭店》似乎是她二十年写作追求的集大成之作——有图片,有故事,有图片介绍,有历史回顾,它是混搭的,也是拼贴式的。与其说是非虚构小说,不如用“非虚构·小说”更为妥帖。作家显然致力于将非虚构的地理意义上的和平饭店与建立在真实采访基础上的人物故事进行结合,这是糅杂的尝试,但是,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作为读者的阅读感受很奇妙,和平饭店以一种变形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它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它是属于人的,又是属于物的。
如果我们走进和平饭店,会发现这座饭店既有西式风格,也有契丹风格,既有西点快餐,也有传统中餐。——混搭的、拼贴的、糅杂的风格不仅仅属于和平饭店,似乎也与上海的城市气质相近。就此而言,陈丹燕的写作是成功的,她不仅仅找到了属于她的写作领域,也找到了独属于她的写作方式。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