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下报告文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门槛或门槛太低,似乎什么人都写得了报告文学,什么样的带有纪实性质的作品都可以自我命名或被命名为报告文学。有人说,报告文学最大的问题是有偿写作或者广告文学。还有人说,报告文学最大的问题是报告有余、文学性不足云云。我却坚定地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报告文学面临的危险、问题与挑战,但是,当下报告文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则是年轻作者的匮缺。
早在2003年,作者青黄不接已成为报告文学面临的大问题。日前召开的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的89位会员代表最年轻的也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当下活跃的作家中,最年轻的大概要数李春雷了,而他是1968年出生的,今年也已44岁了。新当选的会长何建明在致辞中也尖锐地指出,报告文学作者后继乏人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
情况的确如此。自2000年起,每年在选编年度报告文学作品精选时,我都竭力希望多发现一些报告文学新作者,尤其是年轻的陌生的作者,然而,往往很难如愿。当下,还在坚持不懈地写作且有一定实力的报告文学作家全国不过百人左右,且往往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都已年过半百,其中年过花甲的几乎占到一半以上,甚至还有多位年过古稀至今依旧活跃着的作家,如李林樱、徐刚、周明、天泉等等。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概只有徐剑、党益民、李春雷和李青松等寥寥数人。此前,我还注意到有吕辉、李琭璐等个别一两位“70后”或“80后”的作者,然而此后便未见其有更多作品发表。
报告文学后继乏人,作者青黄不接,这才是其当下遭遇的最大问题。去年,中国作协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理论问题研讨会,不少同志提出,报告文学界的老作家应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以师傅带徒弟“一带一”的方式培育新作者。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报告文学的选题、采访、构思、结构、创作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经验丰富的前辈作家手把手地带徒弟式地教会新的作者。我们还曾多次强烈呼吁,鲁迅文学院应该举办一两期专门的报告文学作家高级研讨班,为全国各地培训一批报告文学作家。在许多场合,我也大声疾呼,希望更多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等加入创作报告文学的行列。《人民文学》杂志自2010年起高举“非虚构创作”的大纛,召集凝聚了一批作者,走向大地,深入民间,创作非虚构纪实作品,如贾平凹、梁鸿、慕容雪村、李娟、刘亮程、王小妮、萧相国等一批作者都有佳作问世,备受瞩目。我也呼吁更多的新闻媒体记者、编辑等拿起笔来,在新闻结束之处深入开掘,写出有深度的报告文学。这其中,如小说家陈启文近年来接连发力,常有力作问世。新华社记者朱玉等已陆续有一些备受赞赏的优秀之作发表。此皆为成功范例。
报告文学的希望在于青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种以真实性为基本底色的非虚构的文学创作中来。各地文联、作协都应该在培育年轻报告文学作者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诚如此,报告文学的未来才可能是光明的、值得期许的。
(实习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