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时代是书店的敌人

2011-07-27 15:25:1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羽戈

   

    前不久,被誉为“京城文化坐标”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因租金过高,以及店面过大、环境陈旧等导致经营不善,被迫关门停业,多少人扼腕长叹,哀声遍野。我从未去过这家书店,却因此想起一些往事,不免有些黯然神伤。

    这种神伤,从三年前就开始发酵。2008年2月4日,香港青文书屋的老板、出版人罗志华先生,在九龙西部的大角咀合桃街货仓整理书籍之时,被20多箱图书压倒后致死,尸体直到2月18日才被发现。这背后,是香港书店业的寂寞:青文书屋关门半个月,罗志华消失半个月,竟然无人发觉。

    从香港到北京,从青文到风入松,其间还有北京的第三极书局、广州三联书店等,它们的连续死亡,充分印证了实体书店的凋敝,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悲剧。由是媒体追问:民营书店的寒冬到了吗?我想过不了多少年,这里的“民营”二字就可以去掉了,而且此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无可争辩的肯定。

    在哪个时代,像青文、风入松这种人文书店有过明媚的春天呢——不要说1980年代的中国,那段历史严重被神化,从那个年代蹒跚走过的一位师长对我说,那时他们是如此热爱知识,却如此贫穷,连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买不起。相比饭店、理发店、洗脚店等,书店从来都是小众的事业,人文书店更是小众之小众。假如它们门庭若市,日进斗金,那才叫咄咄怪事。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而且是多么希望,风入松等书店曾创出满堂花醉三千客的辉煌,然而这样的时刻,短暂如彗星划过夜空。纵观之,人文书店如寒冬之枯草,荒野之荆棘,有何绽放可言,坚挺就是一切。

    商业化浪潮(集中体现为高昂的租金)、网络书店的压迫等,都是导致人文书店江河日下乃至关门大吉的原由。然而我以为最重要的原由,还是一个时代的阅读趋向。上面的那个问题,可以换一种说法:纸质阅读的寒冬到了吗?文字阅读的寒冬到了吗?同样,我想过不了多少年,“纸质”或“文字”二字就可以去掉了。扑面而来的是一个电子阅读、图像阅读、音频阅读的时代。看看你身边疲于奔命的读书人,每日挤压出来的阅读时光,更多是用于书本,还是手机和电脑?甚至他们的阅读工具,不是眼睛,而是耳朵——但这还能叫阅读吗?当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渐渐被冷落,当阅读口味渐渐退化,从食不厌精到但求一饱,当书本所生产的温情与敬意渐渐冷若冰霜,书店,尤其是内忧外患的人文书店,只可能淡化、消逝于世俗的视线之外,在下一代人看来,仿佛五百年前的历史遗迹;那些手捧一卷余嘉锡笺疏的《世说新语》的阅读者,仿佛满面风尘的天外来客。

    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高歌猛进的电子化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主导的快餐文化,才是风入松们的最大敌人。这年头,你选择开人文书店,就是冒险,就是赌博。然而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冒险家和赌徒,就像都需要天才和疯子,没有他们,这个时代将是多么孤独,多么无聊。时代的寒冬,书店如一炉篝火,默默召唤在暗夜苦苦跋涉的旅人,前来抱团取暖。什么时候,火熄了,灰冷了,读书人的心就死了。

    只是,哀莫大于心未死。

    (实习编辑:高雪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