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样重要的奖项,引起人们品头论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要看到批评的积极作用,并善于从批评中汲取对事业有益之处,变成工作上的主动,以促使我们今后的文学评奖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权威性。
前不久鲁迅文学奖揭晓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议论,我想,这至少表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众对文学仍然保有相当的关注度。对于文学评奖,各种议论都会有,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即使是批评,也没有必要回避甚至害怕。
这届“鲁奖”,在增加透明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进行征求会员意见等,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毋庸讳言,包括“鲁奖”在内的一些文学评奖的机制都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不久前,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对话节目,和记者对话的是“股神”沃伦·巴菲特与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他们说自己也常因不慎而出错,“但所有的益处都是批评带来的”,而“得不到批评的人最终会失败”。这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像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样重要的奖项,引起人们品头论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要看到批评的积极作用,并善于从批评中汲取对事业有益之处,变成工作上的主动,以促使我们今后的文学评奖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权威性,评出的作家作品更有代表性,更能从本质上体现出文学奖项的应有之义。
文化是需要积累的,文学创作有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耐力。任何推动文学发展的举措都要切合实际,要尊重艺术规律。对优秀作品一方面要热情呼唤,一方面也要耐心等待。不马虎,不任性,精益求精,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我们心目中真正有光彩的、能回应时代呼唤的、被读者喜欢的好作品才能够更多涌现。
作为作协主席,我想,作家协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多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激发作家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由地绽放艺术才情。作协的工作要有创新,并不在于每天都有一个新主意、发表一个新主张,而那些已有的且行之有效的举措究竟实施得如何,是否真的已经全心全意,倒是需要经常认真思考的,能把这些做好也不容易。
作为一名作家,我也常常告诫自己,文学尽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但是写作的人应该避免表演生活。当作家能够不为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而焦虑时,他才有可能真正赢得今天的读者。
(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