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坚贞的爱情——读《缺月》有感

2010-09-18 11:40:37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张友文

    一口气读完了穆玉敏的三部长篇小说,发现它们都是地道的公安文学。《测谎》直逼人物的灵魂深处,《疼痛的河》颇具历史沧桑感,《缺月》中的月亮意象贯穿始终。尽管三部作品都有意象浮现其中,皆可划归侦探小说行列,起笔都是用凶案吸引读者一路看下去,但是真正沉浸到里面去后,才发现每篇小说所传达的小说意蕴大相径庭。此文以《缺月》为例,试说说那让人刻骨铭心的坚贞爱情,以及透过爱情背后那不老的正义感。

    《缺月》重点塑造了陈素娥、韩玉镜和董新月三位烈士遗孀。从这些老中青烈士遗孀身上所绽放的人性光芒熠熠生辉,从她们身上所彰显的警察意识光耀千古。她们像正在火爆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一样,忠于爱情,一辈子为男人坚守。

    情感细腻的穆玉敏用月亮意象来讲述爱情故事。如新婚之时,罗静风送给陈素娥一个缺月簪,陈素娥一直珍藏着。罗静风牺牲之后,她在给罗静风上坟时才戴上。罗继风用卖血换来的钱为韩玉镜买了一个半月型耳坠,来表白他对韩玉镜的真爱。未婚夫刘正刚为董新月订制的结婚钻戒名叫缺月,她还没来得及戴上,刘正刚就牺牲了。缺月簪、耳坠和钻戒是爱情的信物,富有意味的是这些爱情纪念物都不是满月型,喻意着警察婚姻的不圆满。人民警察为了一方平安,多少个日日夜夜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在万家灯火、万家团圆、万籁具寂之时,人民警察却在风餐露宿,个中的滋味有谁知晓,“警察家庭的圆月又何曾真正圆过啊!”小说只是通过讲述三个典型的烈士家庭的故事,来讴歌全国人民警察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整部小说都是在颂扬传统式的爱情观,三位烈士遗孀的爱情都是甜蜜的,值得用一辈子来回忆。她们的爱情经历通过她们自己来讲述,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陈素娥结婚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烟糖凭副食本供应,连新房也没有,夫妻新婚之夜还是在旅馆度过的。婚后,这对夫妻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聚少离多。尽管那时生活条件很苦,若干年后,陈素娥向董新月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时,还是笑得很开心,很满足。

    韩玉镜与罗继风的爱情充满曲折波澜,因为她们都得不到双方父母的支持与理解。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分手,而是冲破重重阻隔,越过千山万水走到一起,手相牵,心相连。他们近乎疯狂地相爱在那个年代有点惊世骇俗,并且留下了爱情的结晶。在罗继风牺牲之后,韩玉镜毅然担起抚养烈士后代的责任,历经的磨难不可想象。但她无怨无悔,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爱上继风,是因为他的勇敢。当初,我的妈妈阻拦我的时候,我就对她说过:嫁给一个勇敢的人,让我守寡一生我都不后悔!”

    董新月和刘正刚的爱情则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她们都是刑警,有着共同的爱好,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她们之间的爱情也坚如磐石。

    在消费主义时代,在欲望流行的年代,读着穆玉敏精心建构的爱情故事,定会感动不已。因为这些脱离世俗之气的爱情在物质充盈,精神匮乏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而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爱情则遭到彻底地消解,如池莉的《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中男女双方打着婚姻的招牌,相互利用对方,捉弄对方,折磨对方,读者从中感受不到力量与温暖。

    穆玉敏和张爱玲作品中都布满月亮意象。穆玉敏文本中的月亮是淡雅、明朗的,充满暖色调,象征着爱情的健康、纯真,而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是模糊的、残缺的,喻意着爱情的变态,她的《金锁记》多处写到月亮,大多充满扭曲、恐怖之感,缺乏月光在通常意义上浪漫的情调和温暖,道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和病态情欲。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如《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二炉香》等也有关于月亮的比喻和描写,那些月亮依旧狰狞、可怕,让人读来伤感。

    《缺月》中坚贞的爱情背后是不老的正义感在支撑着。三位烈士遗孀视荣誉如生命,继承烈士的浩然之气,正如董新月在警察博物馆动工奠基仪式上所言:“我的血液里也有英雄情结,灵魂深处也有英雄气慨。”

    穆玉敏之所以把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她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她从警三十多年,又是警察的妻子,双重身份加之她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工作期间访问警察烈士遗属遗孀的经历,让她对警察和警察家属有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她的史学专著《北京警察百年》也是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工作期间完成的。《缺月》就取材于她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工作期间的真实经历,围绕警察博物馆的筹建而展开叙述,筹建博物馆就须寻找烈士的遗物、追寻先烈的优秀事迹,叙述起来就入情入理,而不显得矫揉造作。正如丁玲所说:“托尔斯泰、契诃夫、曹雪芹之所以写得那样好的原因,固然由于他们有伟大的天才,有学问,有修养,但他们有一个方便,他们是写他们生活周围的人,他们所写的人,都是有模特儿的,他们的模特儿不是堂兄,就是堂弟,不是表姐,就是妹妹,自幼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把这些人都摸透了,自然写来顺手,写得那样亲切。”①从警三十多年的穆玉敏了解警察,读透了警察,所以,弄起公安文学来就驾轻就熟。窃以为,敢于说真话的她所塑造的三位烈士遗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绝不是她的杜撰。

    年长的烈士遗孀陈素娥尽管生活清苦,靠自制西红柿酱艰难度日,也不接受王横宽的施舍。耿直的陈素娥之所以敢于与王横宽之流的黑恶势力进行公开的斗争,是因为她身上传承着英雄主义的基因,“陈素娥相信,基因不仅通过血缘遗传,也通过亲情遗传,罗静风身上的英雄主义不仅理所应当地遗传给儿子罗继风,也遗传给了她。”陈素娥不停地带头向政府状告王横宽挖社会主义墙角,侵吞国家资产就是例证。王横宽是整个山城人都不敢惹的当地一霸,可是年迈的陈素娥却像人民警察一样与之进行殊死较量,毫不退缩,足见她身上所蕴藏的正义力量。[NextPage]

    整部小说明线是追捕杀害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公司机械厂厂长沈含章的凶手,暗线是为陈素娥的儿子罗继风正名。罗继风身上流淌着烈士父亲罗静风的血液,听从革命妈妈的教导,堂堂正正做人,并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一次查禁赌博的夜晚,罗继风被歹徒杀害。在是否评为烈士的问题上,阻力重重。一是当事人逍遥法外;二是蜕化变质的战友张威宁不敢出来作证;三是权力的干扰等等,多种因素致使英雄罗继风蒙冤几十年。让人心寒的是罗继风牺牲之后,有人向山城市公安局政治部写信诬蔑他,往他身上泼脏水,说他不是去查执行公务,而是参与赌博;还有的借男女之事埋汰他。这些细节直击读者心灵,让人心颤,更让陈素娥心寒。为此,陈素娥不只一次在心底骂儿子不争气,说儿子玷污了烈士家门,不承认儿媳韩玉镜,埋怨她败坏了英雄的家门。由此可见,耳闻目染于烈士家庭的陈素娥荣誉观念非同一般,正像董新月所评价的那样:“陈妈妈,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您身上的正义感没老,你依然是受大家尊重的革命妈妈。”

    三个烈士遗孀中塑造得最具特色的是韩玉镜,她的命运颇为坎坷。为了真挚而纯洁的爱情,她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因而与之断绝往来。因为罗继风,她一生都活在负罪中,还要承受满天飞的流言蜚语。正如陈素娥所说:“我还到处给人家讲革命传统,受人尊敬。可是,孩子,你就不行了,一个姑娘带着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人家免不了要怀疑,肯定还有人说三道四的。孩子,那么难,你还把小风培养得那么有出息,真是难为你了!”尽管她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她依然不停地为罗继风的牺牲真相而奔走呼唤。尽管这个坚强的女人数次亲近陈素娥,希望得到这个婆婆的承认,都归于失败,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具有英雄情结的韩玉镜为了自己和儿子生命的完整,她总是锲而不舍地努力着。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凭着她的执著,最终还是赢得了亲情——倔强的婆婆陈素娥还是接纳了她。

    韩玉镜像她的婆婆陈素娥一样,浑身充满正义感,不停地向纪检部门检举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陆绮的赌博受贿,并身体力行去搜集证据。在遭到报复打击之后,她依然没有退却。她的精神动力源自哪里?从她与陈素娥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和您的想法是一样的,坚守英雄的家,也是一种英雄主义,对于嫁给警察的女人,英雄主义已经不是一种激情了,而是一种深刻的勇敢了。”因此,她敢于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写检举信,反映中国官员公款赌博的问题。

    从韩玉镜和陈素娥两位烈士遗孀身上所体现出的正义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仍然是十分宝贵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在恶搞、低俗走俏,在后现代文本尽情地嘲弄英雄、颠覆传统价值观的当下,穆玉敏没有去迎合市场,而坚守自己的写作理想和精神家园,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终贯穿一种英雄主义情怀,谱写了一曲正气歌。

    题外话:本人曾写过一篇《浅谈公安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关怀》,主旨是呼唤对人民警察实施人文关怀。因为一些公安文学作品一味地讲述人民警察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却很少提及他人及组织如何关心人民警察,关心他们的心理疾病、身体健康,子女入托、升学等问题,关于烈士遗孀这一话题,涉猎就更少了。据我所知,武和平的长篇小说《预备警官》倒是高度关注烈士遗孀。文中的遗孀宋尔瑞尽管有组织、同事及朋友在关心,可惜她不能过普通人的生活,连恋爱都受限,因为她背负着烈士家属这一光荣称号。于是,她不再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仅仅成了一个符号。武和平用文学这一艺术样式为烈士遗孀说话,希望全社会都来真正关心她们,把她们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个符号代称。穆玉敏的《缺月》则进一步关怀烈士遗孀,挖掘她们金子般的美好品质,赞美她们高尚的人格,礼赞其警察意识,可喜可贺!(注:穆玉敏的长篇小说《缺月》于2006年6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丁玲:《到群众中去落户》,《丁玲论创作》,第3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附穆玉敏小传:穆玉敏,女,1976年结束京郊知青生活,入北京公安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至今,三级警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诗酒文化协会理事、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缺月》(获公安部第九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学二等奖)、《测谎》、《疼痛的河》、《欲念谋杀》;中篇推理小说《“鸟巢”反恐秘密战》、《血踪》、《女警接连死去》;短篇推理小说《画像》(获第三届东方推理小说大奖赛二等奖);报告文学《北京奥运安保大写真》、《“无与伦比”的背后》;史学专著《北京警察百年》(获公安部第八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金盾图书奖一等奖);纪实专辑《建国十年要案揭秘》、《1960~1990要案揭秘》、《限时逮捕令》、《苦难的价值是什么》;散文集《生命有种硬度》、《听那凝固的旋律》等。

    (编辑:邵钰杰)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独家稿件。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北京文艺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