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超
我所熟悉的小说家陈力娇以多变的叙述、微妙简略的细节,以深入骨髓的观察,不饰雪刃的笔触,创制了许多可供反复咂摸的中长篇。近年来,她主攻小小说创作,一出手就显凌厉之势,将小小说界的多种奖项和荣誉收入囊中,登上了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高峰。意大利探险家卡拉·佩罗蒂说:“我走出了塔克拉玛干,并不是我征服了它。塔克拉玛干允许我穿过,所以我感谢沙漠。”小小说就是陈力娇要超越的塔克拉玛干,它玉成了又一个全新的实力作家陈力娇。苏珊·桑塔格说过:“在我看来,为新作特别是被忽略、埋没的或误解的作品摇旗呐喊比我自己心爱的老作品喋喋不休更有好处。”在深入阅读她小小说作品之后,我们会对这位当今小小说界重量级的作家心生爱慕。
小小说是一个特殊文类,常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似已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或可有可无的鸡肋。实际上,它易写而难工,对操控者文字功夫要求甚高,同时构思上应出奇制胜、别开生面,意蕴上须涵盖深广、让人回味。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小小说以丰厚的实绩获得了身份认同,在文坛赢得了一席之地。诚然,优秀的小小说作品,不要说百里挑一,有时恐怕千里挑一也难如愿。写好一部长篇并不比治理一个国家容易,而写出如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七篇》至高水准的小小说更是奢望。小小说篇幅短小的文类特质,不具备其它类型的小说那种从容和深厚的优势,要在文学的各种主流形式的夹缝中生存,必须“以最小的面积集中最大的思想”,螺狮壳里做道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将“减法”做足做实做细。遍览陈力娇的小小说,我发现她在该文种创作上天赋较高,很快确立了气质鲜明的叙述风格,对小小说的发展贡献颇多。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力娇的小小说,或于方寸之间展示历史沧桑,或于转瞬之际镜鉴人性善恶,灌注着丰沛盎然的“小说精神”。 陈力娇撷取司空见惯的生活素材,使极平淡的事件闪烁出溢彩流光。
一、书写作茧自缚的苦痛
陈力娇描摹了各异的情爱故事,它们涵盖了情爱的各个阶段: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之初体验阶段,主人公认为爱情是圣洁无瑕的,却往往深受世俗的牵绊,而他们乐意为之冲风破浪。《爱情芭蕾》描述了古歌与方小含之间的心有灵犀,彼此钟情,终于跳过婚姻和远亲等世俗视野,靠近爱情;《竞选》则类似慢镜头回放男女相爱的起点,忽略的是爱情长跑征途,一本书的故事使男女心灵始终依偎在一起;《避难》更近一步,那个不“轻易就范”的优秀女人不再心如止水,看来“有千千万个男人可以成为你的情人”并非没有现实的翻版。
围城内外多嗟叹。婚姻苍白无力,而跋涉在城内外的人并没有平添几许幸福,多的是庸人自扰。《逝情》说的是男主人公为摆脱情人煞费苦心。《生死搭档》为挽救灰暗的婚姻,只有设下骗局。《劳顿的夜晚》中男人虽未出轨,但爱情童话难掩欲望的汹涌地火。
情爱与婚姻双死亡。《高手》、《你好,丰田佳美》里的女人付出情爱,走进和走出婚姻都是为了金钱。《妈妈,你害了我》精心设计的“怀孕”行为,彻底击溃了一场不咸不淡的婚姻。小说的主人公心似已灰之木,丧失了爱的信心与动力。
若陈力娇只单纯叙写这些情爱故事而无其它建树,她势必会遭遇题材撞车,成为没有个性的作家,湮没于小小说创作队伍群落里。陈力娇的情爱系列小小说,以情爱价值观的探讨为基点,聚焦男女交往的细节,并放置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大背景下,尖锐的笔触追踪了情爱的全部精神谱系,在完成故事承载的同时,植入了深度诘问。首先,她从情爱行为的问题追问情爱本身的存在,用具体可感的文本讲了追求者与被追求者间的情感竞赛历程,追问的是“什么是爱”“它的本性是什么”“爱情的作用有多大”等问题。其次,她追踪了恋爱双方不对称和爱情融合度的问题。再次,她追踪了情爱注意力由恋爱对象转移到恋爱的原则问题,即“我为什么而爱”的问题。以上诸篇可以见出陈力娇的笔痕,此不赘述。
谈到陈力娇对情爱的表现,绝不可忽视其对性爱问题的挖掘。对情事、性事的处理方式,是检验作家优劣的一个标尺。谢有顺在《文学身体学》中说:“害怕面对人的身体的文学,一定是垂死的文学;连肉体和身体的声音都听不清楚的作家,一定是苍白的作家。”因为编选的缘故,未收录的许多作品更能呈现出陈力娇对此的思考。她写了许多扎在女人堆儿的男性形象,隐秘地批驳了他们只有性而缺乏羞耻感的行径。她也写了女人为爱付出性或者无性而精神之爱的各类故事,这些并非难事和了不起的本事。陈力娇更进一步的标志,是既审判男权,又关注女性自审,尤为独特的贡献是通过叙述实现了引导女人从白金梦中醒来。《高手》里的女主人公固然面目有些可憎,但她作为传统的弱势女人,一辈子都在等待,都在依赖,她们只能利用唯一的资源,即消耗青春美貌在婚姻中寻找出路,而男人却可以凭着财富和地位不断增加他的资源,有机会获得不断享受青春美貌的权利。陈力娇不过对这个人物做了极端化处理。福柯认为,现代社会是倒错的,这不是无视它的清教徒精神,也不是对其虚伪的反动,因为现代社会事实上就是赤裸裸的性倒错。陈力娇的这部作品还不忘记述男主人公的“智慧”,这样,小说就由情爱常态升华到了哲理认知。
[NextPage] 《第三者》里的“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甘愿做爱的俘虏,听凭命运的摆布。陈力娇的深刻在于把女性逼入绝境而后生,让她们在破除爱情童话的同时真正悟透人生,从而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她用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警醒我们,“守望,等待,把自己的人生系在一个男人身上,无论是婚姻还是爱情,现实的或是理想中的,最终都可能从树枝落下,一生无果。”1陈力娇的情爱系列小小说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这只有高水平的作家才能达到,凭此,她突破了小小说讽刺畸型情爱的局限。“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蓝蜻蜓》这篇作品笔力遒劲,涉入同性恋题材,却又不靠先锋离奇取胜, “那是她心的部位,是她的精华,我感觉到那里在擂鼓,鼓乐喧天,那里奏响着一个女人对所爱恋的人、最凄惨的离别乐章……我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恰巧有一只蓝蜻蜓从门口飞了进来,它绕了一圈,飞走时,我跟了出去……”陈力娇的这段文字如有神助,开放式的结尾余韵绕梁三日,写出了深爱同性的“我”在可爱的异性走后心潮翻滚的心理状态,更裸裎了人性的复杂。陈力娇用细腻多情的文字告诫我们,对非常态的事物先别忙着批判和指责,而俯下身子倾听灵魂悸动的呢喃之声。
二、洞达人性的智慧
小小说与小说一样,除了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都有一个意义世界,这就是作家借助作品要传达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不谈价值,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并分析任何作品。”2陈力娇的很多小小说围绕道德评价的主题展开讨论,在打破迷关的同时,其作品透射出洞达人性的智慧。
复杂的恩仇世界。《崇拜》讲的是滴水之恩回以血泉相报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展示简捷明朗,在让读者心上为之一颤的同时,可供回味的空间显得有限。好在作家关于恩情探讨的作品较多,《主宰》、《不听你的故事我心烦》、《方向》等作品意义含蕴阔大,足资展示陈力娇在此方面的深度开掘。诚如马克·吐温所说:“报恩和背信是同一行列的两个极端。”韩信终生记挂的是漂母一饭之恩,而刘邦不领韩信的开国之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主宰》是作家刻骨铭心的亲历,附带着强烈的主观倾向。陆冬梅是受恩者,却给施恩者一家带来了无法抚平的心灵伤痛,以至于主人公程九六一见到面条就反胃,甚至吐出鲜红的血沫子。陈力娇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探讨了施恩与受恩的共生关系:施恩者本处于优势地位,受恩者处于劣势地位,但受恩者强大以后,首先谋求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若此种心态甚为强烈,再加之受恩者素质不高,就会产生忘恩负义的行为。陈力娇指出了人性的丑恶,尽管叙述起来散淡轻松,读者却不应轻松读过。
施恩者的心态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变幻的,既可能施恩不望报,也可能施恩望报,这样反而会降解当初施恩的目的和效果了。《礼单》里的王老狗知恩图报但未化整为零令施恩者及时知道,竟被人误解为“心眼小得像针鼻儿”。《不听你的故事我心烦》将人性的复杂性加进了施恩与报恩的主题,“逢人患难要施仁,望报之时亦小人”,“卖糖的”与“络腮胡子” 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在大难之时瞬间转化,二人均无怨无悔。“几块粗糙的、自制的、象凝血一样的、黑褐色的糖”,终让“络腮胡子”的妻子悟透了施恩与受恩的关系,找到了心理平衡,从此多了快乐。
可怕的人际空间。陈力娇的小小说有相当的部分关注了偶然事件对人际交往的重要转变。“相争只为一文钱,小隙谁知奇祸连”,人与人之间芝麻、绿豆点大的小事让她经营得怵目惊心、发人警醒。《决别》讲的是较真的王萧萧无意间惹恼了出轨的闺中密友,二人从此决裂。陈力娇的独到之处在于抓住了爱与恨转化的关节点,它微小到仅仅是人的念头一转,若不是故意遗落那本书,她们的友谊还会继续很长一段时间。“一瞬间的感情冲动,人类的缺点,甚至是一个愚蠢的玩笑,都会给当事者或其他无辜的人们带来不幸。”3同样的作品还有《心灵的窥视》,仅仅是雨中的一次微小事件,让姑姑怒火中烧,从而导致一场终身大事无疾而终。
《决别》描述的是因粗心而致人际疏离,《尺度》、《情同手足》、《变脸》等作品则是因一方有意为之(有时是机关算尽)而致友情破裂。这三篇作品写的是随机发生的小事,伤害了本来美好的人际,作家观察的眼力可谓老到。陈力娇借助以上作品,阐明了人们不互爱的缘由,正是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使得许多人见不得别人美好,只要外界时机合适恰当,他们毫不犹豫地“辣手摧花”。这里,必须提及陈力娇在表现人际的独创性,即她将人性的弱点曝光在偶然性的考验面前。陈力娇提醒我们,可怕的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人性之恶。读过这类小说,我们方知陈力娇是为了更充分无遗地指斥人性的丑恶,才频频择用那些有杀伤力的偶然事件。偶然性成为陈氏小小说叙事发展的动机,是许多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命运的走向而将人物逼到一个被动的环境里,以展示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生命本然的冲动。在陈力娇的笔下,偶然性把人性之中过度的善与恶都展示出来,它是欲望挥霍的天堂,是命运的凶险劫数。这些偶然行为,诱发了人性之恶的泛滥,给熟悉的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情同手足》的秦哨所无意间身染爱滋病,却“漫不经心”地邀请好姐妹一同坐台,其心卑劣龌龊到了极点。
[NextPage] 以上诸篇几乎是“他人即地狱”的形象翻版,但《朋友》一篇别出机杼,意义不在控诉与批判,而且温婉地提醒心中有他人而无自己的张倩倩也活错了,将人际关系拉成鸿沟固然不对,但将其填满充实也会伤及自身。“她哭了,把头深深地埋在她母亲的怀里,第二天她上班了。”张倩倩经过一番苦痛,终于对人际深有领悟,释放了心底的阴霾。陈力娇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可敬的道德底线。“写作使人善良,作家比别人更能感受人间的不公平而带来的痛楚。他们是在白天和黑夜始终警醒的社会的神经。”4陈力娇在浊世中没有历练出巧慧、机巧,她心思专注,澄心以冥思,时时拷问俗世背景下灵魂是否在场。《布控》礼赞了在黑白较量、善恶角力中高贵的人性,我们仿佛听见毅然赴死的男孩宁死也不作恶的内心呼喊。作品的张力堪比昌耀的《慈航·爱与死》里名句:“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战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决然不肯与劫匪同流合污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然而作家巧妙省略了人物灵与肉对峙的心理活动。“他不会水,会水也不可能在大冬天从这条江游过去,那要横跨一公里,一公里寒冷刺骨的江水,会轻松吞噬人的生命,这谁都知道。”我们不怀疑故事的可信度,只是觉得这个形象有完满之嫌。倒是《女神》更恰切地表现了复杂的人性,陈力娇在这篇作品探讨了拾金不昧、信任两个道德底线的问题,寥五一这个小混混因为哑巴少女的执着义举而幡然醒悟,他的道德升华历经了不道德的纠缠,比如他不相信有人会拾金不昧。“在现世的世界中,真理必须是善恶有别的真理,人仅置身于现世之中,就始终无法摆脱区分善恶的纠缠。”5在陈力娇的相关作品中,道德底线(或者说是底线伦理)烛照世人灵魂,是不可或缺的叙事因子。陈力娇的小小说不可能穷尽全部的道德底线故事,她采取滴水藏海的方式,广泛调动了个人经验。《车衣服》里的老爷爷为了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信任,不惜一个个夜晚为人看护车衣服。《蓝天下》里那个见人扬手说你好的小个子男人着实可敬可佩,他用简捷的方式温暖着相互设防的人们。《包装》里的老板杜保欺世盗名,一旦获得名声,立刻现出龌龊的嘴脸。凡此种种的人物,均是陈力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努力外化。这样的个人经验对读者有着强力的吸引,更具有普泛的意义。陈力娇的局部个人经验比“客体的全部”更真实可信。
陈力娇的价值评判系列小小说充满担当与呼告、信奉与追问的声音,却不做直接判断,她于瞬隅见大千,让读者领略了“思想所引起的喜悦”。尤为读者称道的《方向》是“含蕴其中,理不直指”的上品,合理的叙事疏密度,恰切的悬念设置,增强了小小说的“悦读”效果。含而不露,造成了一种阻隔,这样的阻隔有益无害,刺激了读者纵深阅读、深入思考的欲望。正如福楼拜所说:“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陈力娇十分注意这一点,作品中极少犯直接判断的错误,但她有时还是忍不住借人物之口“布道”。有的间接论述与全篇水乳交融,读来忍不住击掌叫绝。“无论罹受多么严重的催折和不幸,它从不徒逞一时之快地诅咒生活,贬低人类的尊严。它任何时候都信持写作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文化使命,那就是温柔的善念和爱意,向人类和世界表达祝福的情感。”6陈力娇如能克服在作品中快意恩仇的隐性心理,通过拔境界,增学养,润文心,她的作品将会更加提升成色。
三、语重心长的成长劝诫
陈力娇的成长劝诫系列小小说让读者嗅到了久违的青春气息,那些曾经使我们心族摇荡的动人的歌谣由远而近,她拾缀起少年的点滴往事,记录了他们充满艰辛的成长过程。
《更正》、《阳台里的绳子》是典型的“成长仪式”的现场摹写,关注的是成长的艰难,它把成长隐喻为从“天真”走向“经验”这一孤独而艰巨的历程。两个少年通过成功处理日常生活的小事,确立了自我的独立价值。“文章念完,迈迈的儿子把手中的书往床上重重一放,他郑重地向母亲宣布,他说,我根本就没有错,不能你说我错我就错,不能你让我停我就停,我要听我自己的,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在做什么!”(《更正》)陈力娇抓住了少年对蛮横的母权力量的尖锐的反诘,挖掘出了传统人伦道德的潜在力量导致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紧张,并因而成为叛逆意识的目标指向。“巴比的妈妈看到是家里的号码时,说了声,这孩子,又闹什么鬼?而那一头的巴比却很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邱云,谈个问题好吗?”(《阳台里的绳子》)
《赢你一生》里的成年礼具有严酷的考验性质,阮小衡顺利通过了考验,被成功“改造”了,得到了成人集团的认可,进入社会集体并取得相应的社会位置。陈力娇在阮小衡看似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成长”背后,埋藏的是一个少年艰难而痛苦成长的过程,遮盖了成长过程由情感到精神到处是涌动的暗流或潜藏的礁石的残酷事实,读来让人心里倍觉沉重。
读者还能从陈力娇的小小说中领略到成长的各色情感,更能从中捕捉隐没在其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想有个家》记录了少年对和睦家庭的美好渴望,他以少年特有的行为方式守护着内心的愿景,也让周遭的成人受到了情感教育。《完美童年》正话反说,讲述的是完美童年发生的不完美的故事。成人世界的狡黠、精明、功利等毒素,竟然散发于儿童自由成长的空气中。陈力娇在表达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的同时,对世道人心做了谆谆劝诫。
[NextPage] 《火烧云》、《绝地哺乳》提示我们,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自我的体验与认知,更需要成人的慰藉与扶助。扶上马送一程,对少年的成长无疑是必需的阳光和雨露。“她的作品指向唯美,偶尔也会兼顾一下人们的娱乐心态,但这些决不会影响到她对社会的种种提醒,她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有一个教育主题,而教育对象各有不同,可能是自然个体的人,可能大到家庭、学校,甚至可是整个社会。”7陈力娇的致思基点,不在往古追思,而立足当下,思索高度技术化、物质化的都市社会多重价值冲突分裂的当下生活,作家对现实不妥协、不宽容的写作态度十分明朗,反对冷漠、呼唤真情的古道热肠从未减弱。陈力娇本人坦言,小小说塑造和试探了她的艺术腕力耐力、包容力、爆发力,帮助她实现小说创作道路上的‘由处女到妇人’整个人类成长的心智历程。“高明的作家懂得节制,同样地亦不会过分依赖悬念、戏剧性的故事转折和种种叙事的技巧。他们不会让读者轻易获得满足,而是尽可能地推延故事高潮的来临。”8文学于陈力娇是心中佛、血中铁、汗中盐、泪中珠,也使她对世界、人生有了立体式的了解。投身小小说创作的陈力娇起笔就表现出良好的文学感觉,身上少有小小说文坛流行的主题撞车和庸俗流毒,具备了优秀作家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努力,并显示出独特的个性。茫茫文坛,写手多哉,但名比身先行废去的更多矣,陈力娇不玩弄虚假感觉,也拒绝复述小感觉、小感悟、小情调,尊崇自己的本性,不盲从,不随大流,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还原本色,倒也令人刮目相看,她通过守持自己的心性连创佳绩。
优秀不是一次表现,而是一贯如此。每一次文学上的进益,都是一次文学革新,想透了永远胜于无目的地蛮写。希望陈力娇站高位抓关键,再站准位打“七寸”,拿出更多更好地拳头产品。
(实习编辑: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