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视野之外的真实

2010-08-27 14:35:03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作者:

   

作者:郑斯扬

  新时期以前的批评者大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女性文学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之上,持有一种既反抗又兼容的批评立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的学术实践大量出现,中国女性文学史的书写者以颠覆传统男性话语为目的,开始了更具鲜明的以女性主义理念为基点的重构女性文学活动的历史书写样式,(可以称之为“女性主义书写”)。这种书写除了对男性中心文化进行反抗之外,更强调了女性的话语权、书写者参与对女性写作传统的“历史性追寻”,此乃“视野之外的真实”。笔者认为这别具特色的书写可首推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初版)。 
  
  林丹娅通过文本向人们传递的,正如她在扉页上所提出的那样:“这不是一部断代史——她从历史混沌处而来,穿贯时空,于空白处,于无声处,鲜活而来,呈现她被塑造的苦难与挣脱的意向——一个女性生命让我们重新认识的动态过程。”林丹娅并不注重对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集体或个体作品进行具体比较与论述从而廓清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历史轨迹,而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男女两性的生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此来揭示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能动性的精神活动之一的文学创作不是天然地却是公然地忽略女性话语的存在。该书的批评目的很明确:探寻“视野之外的真实”,关注“人类文化”所蕴含的真相与意义。该书上溯远古神话、典籍教义,直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者用笔巧妙地化用中西理论,分析女性被男性话语叙述书写的历史,抵制书写、重新想像的历史,显示出极强的历史纵深度、形而上的理性色彩以及文化心理的震慑,体现了知性学者林丹娅个性鲜明的学术立场,该书实质上是一部女性文学的文化诗学。 
  
  全书共分为七章,它清楚地展现了回溯——发现——展望的历时视阈和脱身于男性规范与鉴赏视野外的女性寻求实现性别平等梦想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思考、更是行动。书中包含的认识更直接来自林丹娅本人的自身思索和内在体悟,也是中国女性历时的思考过程。书中饱涵着数千年历史中数代女性集体或个人的抗争、反抗的形象与呼声。 
  
  作者在前两章中清算了女性数千年来被压制、被忽略、被塑造的历史旧账,战乱中孤苦的舒娘子却在皇清定鼎、普天同庆的盛世以牌坊的形象存活于世的生存悖论背后潜藏着历史悠久、丰厚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对女性叙事既定的成规与想象的设定的强权(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面对强权采用无字的铭刻(“空白床单”和“无字碑”)为话语旗帜来明晰一个女性抵制被文化行为的象征。勇敢地寻求偏离于、游离于、被那以正统为标榜的社会文化中心视野排斥在外的寂寞群落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批评者林丹娅的目的是揭露历史中女性生命存在的缄默的事实,浮现女性历史本真的生命形态。诸如,《镜花缘》中女儿国的世界开启了“父亲”之名义与“母亲”名义的伟大撞击的新篇章,但这名义的凭附并非要建立独立名义的自我,而是要建塑无名的自己。“母亲”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所指,是“五四”女作家冯沅君《慈母》、凌叔华《杨妈》、丁玲《母亲》、冰心《南归》……“张扬性别团体对社会的谴责、褒扬、要求与理想”的具有社会功能的权利屏障。 
  
  重构理想的双性世界,是林丹娅对新女性的第二次书写的发现,也包蕴着作者的希冀。她在该书的扉页中提出:“作者谨以此书写作献给一切关注女性问题,为人类争取共有的和平与平等而努力的人们”,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两性的认识与体悟,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强权,也不是另一方挣脱一方后的报复,重构的双性世界是和谐、自然、自由、自在、平等的一块乐土。但这份令人充满渴望的希冀却是源于自然的想象,源于爱情的想象,源于回归的想象。现实离想象还有多远?是否想象会成为现时绝望中悲哀的一声叹息。伟大与神圣的“母亲”在反抗男权畸形意图时所上演的惨烈悲剧,严重威胁并钳制着人类自身的发展。那么传统男权话语所书写的女性并潜移默化地被文化的女性接受的“贤妻良母”“美艳贤淑”“持节守贞”在对峙的终极冲突中爆发僭越意识,从而摧毁掉所有的成规与想象的设定,包括自己的生命。女性的所有美德在对峙的极限中被付之一炬。坚定的女性们不相信厄运笼罩的诅咒,她们在事实面前作出了《你别无选择》的思考并确立了自己言说的立场:反叛“贤妻良母”式的母亲形象(张爱玲、廖辉英、池莉笔下的恶母形象)、突围传统的爱情悲剧角色(池莉《不谈爱情》、张欣《爱又如何》);即便孑立于世仍坚守着《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的态度。使父权制历史塑造女性的文化模式和运用女性这个悲剧角色来丰富娱乐性剧情的陈规都有所瓦解,在此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话语的平等和自由更高的追求。 
  
  笔者认为,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一书所展现的是女性生命真实的动态过程,是挣脱苦难与忧患的反抗过程。作者回溯了女性话语权被剥夺的千年历史和女性在缄默中反抗的艰难与勇敢,考察了20世纪女性作家的自身书写与想象,并由此展望两性世界的和谐与美好。笔者还发现批评者林丹娅在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历史文本中的悖论命题,并在自己的文本构建中有意设置悖论的命题,这种建构凸显了作者对“视野之外的真实”的深刻认识:女性在努力获取自我话语权和摆脱被书写的艰辛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女性自我书写和两性对话的成功将不是一代或是几代女性努力所能实现的,而是依靠两性间对彼此性别的尊重;对于占有社会话语权优势的男性来说,将被视为“他者”的女性复原她在自我视阈中的“人”的身份是对男女两性自身和谐发展的最积极的体悟。这也是林丹娅完成《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的最大的启示意义之所在。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