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禹良
“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并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至少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近日,河南省漯河市6家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活动引发热议。(5月2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些后人有必要、有责任妥善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河南省漯河市此次下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并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至少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可以预见,该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笔者觉得这种过于强调繁体汉字的做法欠妥,我们传承传统文化需做到形神兼备。
何为传统文化?这无疑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基本共识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两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繁体汉字、书法、国画、刺绣、文学、戏曲、瓷器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可谓百家争鸣,民本、无为、非攻、法制可谓百花齐放。
在笔者看来,漯河市要求“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如此强调繁体汉字的学习难免有些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嫌疑。其实,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不仅要继承其表现形式,更要领会其精神内涵。而要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识记繁体汉字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引导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研读中华文化经典著作,即使读的是简体汉字版,甚至是白话文翻译版只要能传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开卷有益、未尝不可。
不仅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形神兼备的传承传统文化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舍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教育文化工作部门要善于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以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切不能因为固守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阻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传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的核心所在,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使之发扬光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力争做到形神兼备,当繁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承时,我们应当以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优先。
(实习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