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这一栏目的收视率奇低,几乎全国观众都看出来了,主要原因是少了文化素质点评这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少了余秋雨先生。
对于这件事,央视文艺中心张晓海先生最近的几次个人发言,并不客观公正,有故意与民意唱反调之嫌。张晓海说,青歌赛是中国歌手的严肃课堂,是黄埔军校,“文化艺术不是都能拿来娱乐的”。他居然把余秋雨先生主持的文化素质点评说成是“娱乐”,这就本末倒置了。另一位工作人员更语不惊人不肯休,说文化素质是青年歌手的一大“痛苦”,央视这次是挽救了他们。若歌手以后成名了,现在要不痛苦地过一下这文化关,轮到“痛苦”的该是万千听众了。
据众多媒体调查,历来青歌赛的收视观众,至少百分之八十是来听余秋雨先生的点评的。与张晓海先生的个人观点正好相反。大家一致认为,选拔歌手本是一场层次不高的娱乐活动,不会涉及海德格尔,不涉及康德黑格尔,不涉及唐诗元曲和王国维,而余秋雨先生却点铁成金,把它提高到了文化素质的层面,提高到历史文化知识普及的层面,这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重视。看歌唱比赛只是在听歌、看美,而听余秋雨教授的点评,则如读书。一则是感性的审美,一则是知性的探寻。高下因此立判。
一、感性审美与知性探寻
中国文化的现实状态并不让人满意,余秋雨先生本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写作、研究、旅行,探寻艰深的文化的悠远的历史,把厚重的知性化成明快浅显的线条让广大受众读者接受。而余先生在前几届央视“青歌赛”上的文化历史知识点评可以说是“空谷足音”。今年发现,这空谷足音已经远去,只剩下一个杂草丛生的空谷。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知识点评,收视率覆盖全中国热爱文化的各个阶层。据观察和统计,上至中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下至大中学生、一般市民,收看“青歌赛”完全是为了等他。歌手唱歌的段落,大家看着电视机,却在做别的事。等到余先生一讲话,家里人一声呼喊,全家人立即坐到了电视机前。等他讲完,大家又走散了。
余先生的点评,恰恰是最不“娱乐”的。他把厚重如石的文化,碾碎成细腻的知性粉末,让受众更方便接受,更容易接纳。花了力气和精力碾碎的粉末,绝不等于轻浮的娱乐“灰尘”。
而余秋雨先生这种把古今中外人文知识中的精采部位,用最感性的语言传达给广大观众的能力,尤其让人敬佩,这就是文化之化,把难的化简约了,把复杂的化简明了,简约简明可不等于简单。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内容,连一般文史专家也不熟悉,他却让大家如履平地。例如,他对曹操文化历史地位的裁断,对颜真卿、柳公权在书法上不能平列的解释,对钱钟书“通感”学说的讲述,以及对西方美学中“拉奥孔”、“鲍豪斯”的介绍,对欧洲文艺复兴为什么没有理论形态的分析,都是大多数大学教授都还未曾作出深入研究的课题,他却在一夜之间让几千万中国观众全明白了。
余先生知道自己传播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不可能来为难年轻的歌手。他的态度,是一个辞职二十年的高校校长对新考生一样的态度,温和、宽厚、慈祥。几乎没有歌手为余先生的态度而痛苦。张晓海说,去掉文化素质考评环节,是为了不使歌手“痛苦”,痛就可以避而不见,这就有点“讳疾忌医”了。那么逻辑矛盾就出来了,既然是“娱乐”的,那为什么会“痛”,娱乐大王吴宗宪从来都是让人笑的,胡瓜也是如此。这就说明,恰恰之前的歌赛有了知性的文化深度。才艺的展示是轻松的,痛就痛在了严肃的文化考询。
余秋雨当时参加,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杀鸡用牛刀”,恰恰说明了,这是象牙塔内学术、学者和通俗歌赛的媒体结合。
二、先生真不上网
少数网友最近在网上呼喊余秋雨先生重返“青歌赛”,说两年前是他们的调侃把余先生气走了,现在“解铃还须系铃人”,由他们郑重请回。
其实,余秋雨先生从来不上网,这是真的,他不碰网,或者说他不会拨弄网,这下大家应该相信了。对于部分网友当年的“把余先生气走了”,他真的是一无所知了。
记得当时被网友闹得最凶的是“乐山乐水”中“乐”字的读法。余先生的读法与一本字典的读法不同,少数人很亢奋,觉得抓到了什么漏洞。其实,余先生的读法还分了古汉语中书面读音和口头读音的界线,他主张废弃书面读音。从他这么读了之后,这几年所有的历史电视剧、古典诗文朗诵都采用了他的读法。据悉,那本字典的新版也会修改。
又一个引起网友“恶搞”的,是余先生说“但丁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那些网友根据一些浅陋的老课本,认为是,而余先生认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声”,而不是代表人物。就像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却不是代表人物。这个观念很深刻,很准确,以后国内有兴趣的研究生可以就此课题写些研究论文。[NextPage]
至于另一处,余先生讲孔子时随口讲到了春秋后期,这是明显的口误,他在第一时间就纠正了。纠正得那么快,几个网友还“恶搞”,这就比较无聊了,我们不能用神的标准来规范人,即使钱钟书写《管锥编》,落笔的文字,也有错讹疏漏,那么口头表达时就更正常了,因为即使再全面的学者也只是用大脑在思考,以最快速度作出反应,而不是电脑,再说电脑也有错讹呢。再者,余先生怎会不知道孔子的时代呢?大家可以读一读他研究孔子的专文《古道西风》,以及他在北大的演讲《寻我真实的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黄昏晚风萧条》和《君子的修身与治国》,关于孔子的研究文章余先生写了如此之多,如此丰富。余先生是当代孔子研究的大家,那些文章中,他对孔子以及儒家精神的理解和阐释,非常地到位,不要因一个口误说他“连孔子什么时代都不知道”,这就反而让人贻笑大方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对于余秋雨先生来说,更重要的人生内容是行走、读书、写作、讲课,他有很多比青歌赛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青歌赛对于他来说,也只是他众多事务里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做了评委,出了心,尽了力,也就足够了。我们知道,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正等着我们,回首看风景,这不是远行者的姿态。
(实习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