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争议即是成就:莱布雷希特

2010-02-25 13:54:04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

   

作者:盛韵 

  本报专栏作者诺曼·莱布雷希特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平均每两年出版一本专著,每个星期写2-3 篇专栏,不定期主持广播和电视节目,最近几年还开始写博客,连最时髦的Twitter上也有他的身影。他还是一位小说家,处女作即获惠特布莱特文学奖。最近,他的《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中译本由三联书店出版。

  诺曼·莱布雷希特所著《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一书,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这本小书既可以当工具书,查找音乐史上的每一天有什么奇闻逸事发生,留白处也可以当笔记本,记录你自己的重要纪念日。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古典音乐领域写作的现代作家中,没有什么人比诺曼·莱布雷希特更有争议了。这话大概不假。他最著名的三部曲《谁杀了古典音乐》(中译本由世界图书公司2003 年出版)、《大师神话》(Maestro Myth)、《大师、杰作与疯狂》(Maestros, Masterpieces andMadness)剑锋直指古典音乐经纪公司、大指挥、唱片公司,这些都是如今古典音乐产业中翻云覆雨的关键部分。

  莱布雷希特对于所谓的客观性从来不抱期望,用他的话来说,“我就是要表明立场”,所以读者看他的文章也会特别带劲。他骂得酣畅淋漓,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惊天动地。莫扎特250 周年诞辰时,他就写了一篇《太多的莫扎特让我恶心》,说莫扎特年是萨尔茨堡促销旅游项目、唱片公司倾销廉价积压唱片的好机会,而莫扎特的音乐本身不过是讨好主子的奴才音乐。可想而知,这篇文章掀起了一场巨型口水仗,莱布雷希特更是遭到了全球千百万莫扎特迷的围攻,还有网民回敬了一篇《太多的莱布雷希特让人恶心》。去年卡拉扬诞辰100 周年,莱布雷希特也没有错过机会,痛骂卡拉扬甘当纳粹的“海报男孩”,他一手垄断了欧洲音乐大都市中从乐队、演出场地到唱片发行的各种资源,排挤其他有才华的指挥家,让人们除了他的音乐没有其他音乐可听,简直是“音乐独裁之恶的渊薮”。今年,莱布雷希特又写了一篇关于古典唱片标杆DECCA 关门的专栏,讲述DECCA 这一原本极为优秀的独立品牌如何在音乐产业吞并战中失去了自我,沦为大公司资源整合的牺牲品,变成了一个只有电话接线员和文秘,只能从昔日档案中翻些绝版旧货出来再版的空壳公司。不过,DECCA 立刻发表声明表示不但没有关门的打算,而且还活得好好的,朱丽娅·费雪尔的巴赫协奏曲不会成为天鹅之歌,公司还要继续给她出唱片呢。网上也有好事之徒趁机奚落莱布雷希特,发布了一则假讣告,说著名乐评人莱布雷希特去世了……

  撇开这些口水仗,莱布雷希特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DECCA 在被环球公司收购之后的确一直在走下坡路。由于乐队录音成本太高,我们能听到的交响乐唱片越来越少,独唱家、独奏家、室内乐之类的录音占多数。大部分唱片无功无过,有几张水平能达到DECCA 巅峰期的“传奇”系列?另外,在古典音乐市场日渐萎靡的情况下,巨型跨国公司总裁们显然不会花心思去维护一代传奇品牌的声名,更没有心力去打造新传奇。当然,莱布雷希特尽管说的大多是事实,但他的表达总是极具煽动性——当人们急不可耐要和他争辩的时候,也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而这正是他期待的结果。

  莱布雷希特来过中国大陆两次。一次是2007 年春天,他来北京报道大英博物馆在中国的巡回展,当时正值他编著的《音乐逸事》中文版问世。跟网上的照片相比,他本人显得相当清癯,留着犹太人标志性的花白胡子,走路大步流星,说话一口标准伦敦腔。之前通电邮时我极力向他推荐中国美食,特别是北京烤鸭,他回信说:很可惜啊,我是素食主义者。于是我和三联书店的编辑樊燕华女士带着他去吃素餐,还特意点了一道素烤鸭。莱布雷希特吃素的原因很特别:“如果我住在乡下,自己养了一只鸡或一只羊,它会和孩子玩,也有自己的名字。有一天远道的朋友来看我,我并不介意杀掉这只鸡或者羊来款待朋友。因为这是我自己做的选择,也会承担失去它们的伤感后果。但是养殖场里的动物,它们生下来就等着被宰杀,那生活环境就像集中营,动物们挤在一起,也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是什么时候。一想到它们那么像二战时的犹太人,我就无法下咽。”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先辈曾有人在集中营罹难,他的父母辗转从德国逃到英国后才生下了他。犹太人的身份和历史,成为他一生关心的问题。

  第二次见到莱布雷希特,是2008 年秋天的上海。他应主办方的邀请,来参加“亚太地区交响乐团联盟论坛”,并且做了主题演讲,内容是唱片业的生死。在开幕酒会上,他只是挂着胸牌站了一会儿,便有许多人上前攀谈,有些表达了对他的书及文章的感受,主动提供八卦者也不乏其人。莱布雷希特并不主动打探幕后新闻,只是侧耳倾听,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开开睿智的玩笑。很多人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不经意间已经爆了许多猛料,为他提供了上好的写作素材。[NextPage]

  莱布雷希特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他平均每两年出版一本专著,每个星期写2-3 篇专栏,不定期主持广播和电视节目,最近几年还开始写博客,连最时髦的Twitter上也有他的身影。音乐写作之外,莱布雷希特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处女作《姓名之歌》(The Song of Names)获得了2003 年的惠特布莱特文学奖,第二部小说《反义游戏》(The Game of Opposites)也于去年夏天出版,并且赢得了《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的盛赞。今年,他还会出版一本马勒的研究传记。

  莱布雷希特对马勒的喜爱超过其他所有的作曲家,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勒,他曾去到马勒故居,重走马勒每天散步的路线,甚至专门去马勒经常吃饭的小餐馆品尝他最爱吃的一种古怪的饺子,虽然味道并不太美。“马勒和巴赫一样,好像是一个中心车站,所有的道路汇集于此,再继续前行。马勒是他之前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音乐的启示者。”莱布雷希特最喜爱的马勒交响曲版本来自腾施泰特的指挥,和许多学而知之的指挥不同,腾施泰特是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家。莱布雷希特去过腾施泰特的家,发现这位大指挥家里竟然一本书都没有,他从来不学习,对马勒音乐的感悟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最近有一位外行指挥吉尔伯特·E·卡普兰(Gilbert E Kaplan)也赢得了莱布雷希特的盛赞,他本是一位极为成功的华尔街骄子,却在马勒的音乐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为马勒乐谱修正了400 多处错误。这大概便是门外人的最高境界,门内人也未必能及。莱布雷希特原本也是一位门外人,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入行后当的是战地记者。然而因为无法停止对音乐的思考,他决定放弃电视台的优厚工作,当一名艺术评论人。一路走到今天,已经将近40 载,如果说他是古典音乐圈里最受争议的评论家,那么这也正是他的成就所在。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