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剑峰
“废止以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标准——一个原本用来评估学术刊物水平的技术指标竟然被错误地用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乃至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权威标准。”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学者方广锠近日就CSSCI加剧学术腐败的现状而专门写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呼吁书。
被奉为“中国学术GDP指数”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每两年调整一次,每到调整时总是牵动着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编的心,学术期刊挤破头皮往目录里钻;而以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论文数量为考核指标的研究生和学者,也时刻关注着应该在CSSCI目录里的哪几个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完成学业或者完成职称晋升。上月底,2010年至2011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公布,不出意外地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传统的知名学术刊物被挤出目录,靠收版面费为生的期刊反而明目张胆“进入”目录,引起了学术圈的争议,一些观点认为,其中最明目张胆的舞弊行为是利用各种圈子“制造”引用率。相对个人学术不端,CSSCI这种以国家机构为背景,把持着学术权威指向的机构一旦将不端行为纳入,势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把整个国家的学术引向不正常的轨道。
“这就是病态中国学术界的写照”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玉圣近日一一列举了被奉为“中国学术GDP指数”的CSSCI本身的几大弊端,这几大弊端在他看来也是中国学术界病态的写照:“其一,在2010-2011年度CSSCI中,来源期刊有明显的地域偏向,即凡是南京地区的刊物应有尽有。其二,有一些受到广泛批评、以收费而昭著的刊物(如长沙的《求索》、合肥的《学术界》)被收入。可是,一些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的学术刊物(如张保生教授主编之《证据科学》、李德顺教授主编之《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余三定教授主编之《云梦学刊》等)居然被排斥在该来源期刊之外。其三,2010-2011年度CSSCI,在学科分布方面,各大一级学科数量严重不平衡。如经济学明显偏多,但是历史学明显偏低。其四,CSSCI成为某些单位和某些主任等实权派人物敛财的工具。” [NextPage]
CSSCI作为事实上的学术评价依据,这是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界“被评价”的现实。用CSSCI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尽管从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在教育部行政的强烈干预下,成为愈来愈强势的评价体系。
舞弊嫌疑:抱团取暖,“制造”引用率
除了上文所说的,2010年至2011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公布之后,发生在语言学类期刊中最具争议的变动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看来,CSSCI收录的语言学类核心期刊中存在着大规模舞弊行为。
期刊能否进入CSSCI有多项标准。2010-2011年CSSCI来源期刊遴选方法与程序写明:“1.规范性审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期刊进行规范性审查。规范性审查主要内容是:出版时效、文献引用量和期刊版本。2.来源期刊遴选依据是期刊的“他引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两项指标,指标权重分别为0.8和0.2。3.指标值计算:对期刊2006-2008年上述两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所得到的归一化值乘以所对应的指标权重。两项指标值之和为期刊综合值。综合值为期刊所在学科排序依据。”从这个方法中看出,期刊引用率可能对期刊排名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引用率造假非常容易,其中最明目张胆的舞弊行为是利用各种圈子“制造”引用。
进入今年CSSCI语言学类的22种期刊中,来自上海的期刊有3本,分别是《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界 》和《外语电化教学》,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的第121期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学术文章,该文一共18个参考文献注释,但据专业人士辨认其中有11个为无效文献注释,而且很可能并非来自作者注释,“该文的作者秦秀白是国内知名学者,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极有可能来自期刊编辑的后期加工。”更为蹊跷的是,这11个嫌疑无效文献注释全部引用了《外语界》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这些引用对《外语界》打分很有用。”该专业人士对早报记者说,“像这样一种情况在语言学类期刊中不是个案。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期刊互相引用对方杂志学术论文,这几乎是一个学术潜规则,而不进入这些小圈子相互‘抱团取暖’,很可能在引用率这一因子上吃很大亏,进而掉出CSSCI。”
“除了互相舞弊制造引用率,为了让期刊在引用率方面不吃亏,很多期刊只好倾向于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多发文章,尽可能用名家文章,这样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概率就会高许多。”该专业人士对早报记者说。“以CSSCI 排名前列的期刊《求索》2008年第5期为例:刊发文章从第5页起,到第233页止,共刊出83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3页。一期83篇文章!一年好几期,期期都是80多篇,篇篇都是2到3页,页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号字,没有英文摘要,甚至参考文献也能省就省。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中国CSSCI的核心期刊?就是排在综合性社会科学(50种)第15名的CSSCI核心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褚俊海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CSSCI:学术界的窃国大盗》一文中说。这直接导致学术期刊排斥更有学术成就的大篇幅文章和年轻学者的文章,这是对学术研究的极大伤害,逼着他们去买版面。[NextPage]
进入CSSCI的期刊,早报记者在“网上代理”栏中发现,版面费都在2000元以上,价格也随CSSCI排名正比例上升,两三万元一篇的CSSCI期刊不在少数。而不能进入CSSCI的期刊,身价就只有五六百元而已。在进入CSSCI语言类的核心期刊中,《外语学刊》和《外语界》等都是语言学界公认的卖版面大户。
而一旦掉出CSSCI几乎可以宣判该期刊的“死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此次被排挤出了CSSCI,主编邹为诚无奈向早报记者表示,几篇看中的好文章临时被作者撤稿了,因为发在非CSSCI的期刊上几乎没有价值——取得学术职称的阶梯。“我们期刊从不参加小圈子,从来以学术为标准,以前在语言学类的排名都在六七位左右,所以从不担心会掉出CSSCI。”可这次还是吃了不遵守CSSCI“潜规则”的亏。对此,他十分无能为力。
互推责任:不纠正 不作为
事实上,CSSCI的主管单位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去年底,CSSCI指导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关于科学对待、合理使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倡议”,该倡议指出“学术期刊要严把质量关,以质量取文,以质量发文,坚持质量高于一切的原则;在高度重视CSSCI对期刊发展积极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切实避免将是否被CSSCI收录作为办刊质量的唯一标尺,要力戒通过各种不当手段抬高‘引用率’;要坚持服务学术,力戒以‘CSSCI来源期刊’名义进行不当谋利”。“力戒简单以CSSCI数据作为评价指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力戒简单依据CSSCI数据对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或周期性的工作量考核。”
从这个刚刚发布的倡议书上可以看出,认识到CSSCI问题的南京大学方面把责任更多推给了期刊,而不是自身纠正。“南大方面其实早就知道了CSSCI系统有很大的缺陷,但他们这几年几乎就是不作为,比如那些期刊收版面费他们是知道的,有人制造假引用提高排名,他们也知道的,但他们就是听之任之。”某业内人士对早报记者说。
“关于CSSCI的问题我不方便说,里面比较复杂,牵涉的面也很广。上了CSSCI的人当然很开心,下去的人当然很嫉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周宪教授对早报记者说。
一些观点认为,CSSCI不只是一般的民间行为,而是靠吃国家财政而生存的科研机构,拿着国民捐献的项目经费,研究结果当然要负社会责任。可是它们还要把老百姓都心知肚明的烂期刊杂志列入核心,大面积的引导社会舆论和学术导向,这样的后果必然是把整个国家的学术引向不正常的轨道。
相关
何为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如今,是否有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已经是不少高校硕士和博士能否毕业的硬指标,也是学者能否取得职称的必要条件。
2010年至2011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公布之后,质疑、批判CSSCI加剧学术腐败这些天来就一直成为社科学术界的焦点之一。最具争议的变动发生在语言学期刊一类中。此次共有22种语言学期刊进入CSSCI,外语专业类刊物却占到半壁江山11种。剩下的11种非外语刊物中,语言教学的刊物又占了不少,能够刊登语言学一级学科下语法、语音、词汇等本体研究内容的刊物就寥寥无几。“中国语言学是不是只要研究外国语就行,中国境内语言的本体研究就这么不重要?”署名为林桂思的一篇批评CSSCI的文章《质疑CSSCI——以语言学期刊为例》说。[NextPage]
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看来,CSSCI收录的语言学类核心期刊中存在着大规模舞弊行为。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是国内研究佛学和敦煌学的知名学者,这份写于2010年1月18日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废止以CSSCI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标准”呼吁书中,方广锠毫不客气地说:“近年来,由于教育部的推行与引导,CSSCI成为各高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评价的权威标准,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高校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的重要诱因。其结果,既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造成无以复加的重大损害,也成为一些学术期刊走向腐败的重要原因。”“一个原本用来评估学术刊物水平的技术指标,被错误地用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乃至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权威标准,教育部的这一做法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实践已经证明,以CSSCI为学术评价标准为害甚烈,弊大于利。敬请袁贵仁部长严令废止这一做法,严令教育部有关部门、全国各高校不得再以在CSSCI上发表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方广锠的这一呼吁书其实表达了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对CSSCI的普遍态度。
CSSCI作为事实上的学术评价依据,这是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界“被评价”的现实。用CSSCI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尽管从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在教育部行政的强烈干预下,成为愈来愈强势的评价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在他的《CSSCI评价参考体系岂能成为敛财工具?》一文中则认为,“这种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参考体系事实上取代学术评价体系的做法,能说是科学的吗?再者这种评价体系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的是数量主导而非质量主导,以量代质的评价体系既不科学,也有损于高水准学术的发展。”更何况CSSCI既不公正也不独立,“说它是不公正的,是因为这种量化体系完全排斥了网络学术成果、排斥了不被纳入的人文社科学术纸媒期刊、排斥了没有纳入期刊的学术成果,而这些成果在整个学术评价中是理应考虑在内的。即使不承认‘不公正’,它也有着不完整的严重缺陷。这里不能不指出参与制订CSSCI的人自恃特殊技术人才,但却对人文社会科学知之甚少又刚愎自用。”“说它不独立,是指这种评价体系是教育部强制在各高校推行以CSSCI发表文章为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是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和支持的评价体系,并且在经济上和教育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裁判员、运动员和操盘手、出资人混为一体,能说是独立的吗?” 黄安年说,“如果将这套评价体系和学校量化指标体系、论文评审体系、包括资深教授在内的各类职称评估体系联系在一起,其经济链不是太明显了吗?”
记者观察
CSSCI,供学者玩的奥数游戏
在记者接触的学者中,没有一位不对“CSSCI”深恶痛绝,这一效颦美国民间SCI的学术成就量化指标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界挥之不去的梦魇。硕士、博士为毕业要将原本就不多的零用钱买CSSCI版面,讲师、副教授们为了登上教授职位,以几年工夫孜孜不倦地追求CSSCI论文发表数,甚至有年轻学者为支付高额版面费而家徒四壁。已然成为中国学术界全民公敌的CSSCI,也被中国学术界戏称为“Chinese Stupid Stupid Chinese Ideas”。CSSCI是政府工程,它发文要求所有的教育部的考核都以这个为准。在高校里面,只要不在CSSCI发文章,就不被认可。尽管大家都知道它可能只是一具僵尸了,也不会轻易把它火化。
CSSCI被深恶痛绝是这十年来愈演愈烈的学术评价数量化的一个症状之一,许多学者这几年也一直在呼吁必须改革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现在国家都不再唯GDP是从了,高校对学者的评价,依然是数字至上,只问数量不问质量。这一指标带来的是“高校系统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的干预,特别是权力、金钱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说。[NextPage]
事实上,就算CSSCI自己都倡议“力戒简单依据CSSCI数据对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或周期性的工作量考核”,可是在没有一个学术共同体认可的学术规范或者学术标准之前,高校只能以这个来考核学者。这就像喊了多少年“不以奥数成绩作为中小学入学标准”一样,越喊越坚挺。大学学者居然和小学生玩的是同样的游戏。
既然是学术评价,就一定要以学术本位,排除学术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计量评价、改编愈演愈烈的行政化取向。学术评价的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实行公开评审原则。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为本,应以学术的眼光、学术的标准来评价学术本身。尽快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和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当务之急。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