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剑峰
“公民韩寒”、“‘杀手’韩寒”、“‘市长’韩寒”——这是三份新闻类周刊最近分别在封面给韩寒贴上的标签——这样的礼遇很让娱乐或体育明星们嫉妒。虽然三份周刊封面访谈中,大部分内容,韩寒给出的回答高度相似。韩寒从一出道其实就是个明星,娱乐八卦文化体育兼而有之。韩寒,真材实料,媒体制造。
除了韩寒,80后还有李宇春以及李想、戴志康等——只不过与李想、戴志康等创业者不同的是,明星韩寒需要不断的曝光率,无论是绯闻或是公共话题,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他的杂志的受捧与图书的高版税,从某一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人生与财富的经营。
韩寒其实改变不了什么——这是韩寒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的问题。而随着中国舆论空间的更加开放,韩寒原本常识性话语的独特性就会丧失,我们都乐于见到这一天。
韩寒终将走向平凡。
真材实料,媒体制造
韩寒从一出道其实就是个明星,娱乐八卦文化体育兼而有之。韩寒,真材实料,媒体制造。
而对于媒体的采访,热衷于成为话题人物的韩寒大多更是十分配合。[NextPage]
10年前,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韩寒,否则他很可能就像这个国家最大多数的农村年轻人一样,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技能,工作着、混着、蜗居着,当然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中的一员。那个假如中的普通的韩寒,你能想象吗?但后者,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人物。
所以,正如赵长天时常说的,是新概念改变了韩寒。
那个当年在参赛作文里“杯中窥人”的少年退了学,拒绝上大学,小说销量以百万计。
依稀还记得,当时社会讨论的话题是,像韩寒这样的孩子,是否能树立一个典型?这个社会总是喜欢典型,至今依然如此。他的年少成功,对同龄人是坏榜样,还是值得当时的教育体系深刻反思?伴随着媒体的争论,这个“坏孩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80后的偶像。当年还没有如今的网络和博客,但刚刚放开讨论空间的报纸已经把这个韩寒作为80后的话题之一,反复炒作。
韩寒是80后,10年前对80后的讨论远甚半年前的90后话题。颓败、垮掉、一代不如一代、自私、个人主义……这些上一代人想当然的诬蔑标签在每一个时代都会重复制造。韩寒出现了,他成为“颓废”的典型,让一方沾沾自喜;而在另一方,他成为反体制的标兵,不走高考独木桥,依然获取成功。那个还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彼时只是媒体、专家甚至同龄人随意使用的“样本”。
那个时候的韩寒,就是一个一夜暴得大名的少年作家。这个少年,挥霍着《三重门》、《长安乱》等畅销书带来的名声和财富。除了写作和开赛车,媒体和公众还看不出韩寒会走向何方,他在报纸上的曝光率也许是三年或者五年,然后销声匿迹,跟大多数年少成名者一样。[NextPage]
依托网络,完美转型
改变在2006年。
韩寒与白烨之间的那场新浪博客笔仗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现在的韩寒。谁也不清楚,新浪博客上的韩寒为何要向主流文坛开炮。这位对社会方方面面不满又不愿受体制招安的少年,他潜在的小宇宙爆发了,他在博客上说《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来回应白烨对他和80后作家的批评。过完嘴瘾,他挥挥袖子说,“我发表完观点了,不参与任何愚蠢的笔战论战之类。我很忙,我要进入车坛。”
不过,“韩白之争”持续了整整三个月,韩白之外的局外人纷纷搅和在里头,韩寒粉丝又在一头亢奋助威。“话糙理不糙”的韩式语言在三个月内磨炼成精。对文坛、对社会丑恶与不公,韩式博客语言三年来屡试不爽。不依不饶、自信自负、幽默辛辣的韩寒形象也开始确立。白烨他们的不自量力成了韩寒往前的垫脚石。
三年前的“韩白之争”到现在,应该可以成为传媒研究的论题来做。虽然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媒体炒作的成分,但新浪和它的博客作为新媒体肯定是策划者。若不是新浪博客对这个争议话题和论战持续关注,在其中煽风点火,文坛笔仗真的是个“屁事”。
伴随着博客争论,纸媒再添油加醋,韩白博客上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次日报纸文娱版“重磅”新闻。网友看的也不是文坛到底是个什么坛,而是享受一方(韩寒)令人耳目一新的“糙话”,落井下石地看“精英”遍地找牙,一切与争论无关。一点文坛破事居然也前后持续数月,现在看来俨然是场集体闹剧。韩寒再次暴得大名,并华丽转身,新浪博客博得点击和落地(被平媒报道引用)并度过了它的黄金年代。
文坛还是那个坛,白烨还在对文坛和年轻作家指手画脚,一切如故。其实,韩寒在后面几年参与的论争,结果莫不如此。
韩寒十年
1999年,以《求医》和《书店》晋级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后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同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
200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引发“韩寒现象”讨论。
2001~2003年,出版小说《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杂文集《通稿2003》。
2003年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
2004年出版小说《长安乱》,获得亚洲宝马方程式资格赛冠军。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加入上海大众333车队。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和唱片《十八禁》;开始写博客写作,网络上韩寒和与文学评论家白烨引发“韩白之争”。
2007年 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夺得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1600 CC组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9年小说《他的国》出版,宣布发行杂志《独唱团》《合唱团》,出版日期未定;获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N组2009年度总冠军。[NextPage]
众说韩寒
陈丹青:
我很愿意听他讲
我很高兴看到新一辈的上海人,我很愿意听他讲话,这样我能学到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陈村:
如果作协是“王八”
韩寒就是“王八蛋”
我觉得韩寒是一个特殊的人,他的身上有深刻的过渡时期的烙印。没有作协就没有《萌芽》杂志,就没有新概念作文,就没有韩寒。如果作协是“王八”,韩寒就是“王八蛋”,是作协下的蛋。
哥伦比亚大学
比较文学教授:
他依然是政府的同谋
代表着80后的堕落
他依然是政府的同谋,和政府心照不宣,代表着80后的堕落,即,你只要让我快活,我就不动摇你。青年的躁动不安的多余精力,都被消解到消费主义的狂飙之中。
路金波:
真诚地说风凉话的外来人口
他就靠着自己的天份整天瞎琢磨,琢磨出来什么事就把它说出来。他是一个和文坛不相关的、真诚地说风凉话的外来人口。
赵长天:
他的写作还是一种业余状态
我认为韩寒现在主要的身份是一个赛车手。他的写作还是一种业余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于他将来的发展有很多的可能性。[NextPage]
陆天明:
韩寒是一个诚实的劳动者
相对于郭敬明,韩寒是一个诚实的劳动者。但是我必须说明,我并不完全赞同他对我们当代社会所有的观点。
80后其他典型人物
80后族群中财富奋斗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所有表象无不凸显着这样一个事实——80后渐渐步入主流社会,但遗憾的是,其中几乎极少会对社会公共话题发表意见。
刘翔
1983年出生,雅典奥运前,身价只有35万元,而他目前一级代言的价格早已突破千万。
李想
1981年生。他的泡泡网年营收入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取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
姚明
1980年出生,到目前为止, 姚明的个人财富已经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中共十七大代表中,也出现了一批80后,多以体育界的明星和全国性的英雄、道德模范为主。其中,有25岁的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本禹、27岁的南京军区某师士官陈列周等。体育界80后的代表有张怡宁、孙甜甜、杜丽、郑洁、谭雪等。
话题韩寒,炒作高手?
韩寒这些年讲真话,这不错,但这也不妨碍他有意无意利用媒体和粉丝炒作自己,他也乐得作为话题人物。
在韩寒的成名史中,另外一个80后名人常常成为他个人潜意识炒作的牺牲品,这就是郭敬明。韩寒很聪明地利用有污点的郭敬明为自己贴金,显示个人道德优越性。抄袭污点、偏中性的外貌和虚无的写作,这些都时常成为韩寒在媒体上恶言攻击的理由,最新的版本是“郭敬明输出的是很贱的价值观”。所有韩寒攻击郭敬明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报纸的文化新闻。在某种程度上,郭敬明成为韩寒神话的“祭品”之一。媒体最喜欢韩寒用耸人听闻的词汇丑化郭敬明来填补头条,韩寒本人也乐在其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默契的合谋。其实长期接触韩郭二人的记者都知道,二人并无嫌隙,郭敬明更从没得罪过韩寒什么,但两位最高人气的80后年轻人以这样的关系出现在公众面前实在令人不解,并带来韩郭两派各自粉丝的毫无原则地对立。而这,媒体负有责任。幸好,韩寒并无任何煽动的意愿,虽然这位成功人士的博客不断积淀着失败者的埋怨甚至仇恨。
绯闻炒作,韩寒也很拿手。当年与徐静蕾若有若无的姐弟恋,使韩寒成为文化、娱乐双栖明星,老徐和韩寒先后成为新浪博客点击之冠。当然,徐静蕾不是韩寒成名路上唯一的绯闻女友,被媒体炒作的女星还包括韩雪等一干人。不过现在,韩寒已经过了绯闻炒作的阶段。
当然,韩寒出版商老板路金波更是炒作高手,韩寒只需配合就可以,他很清楚商业是什么东西。2007年上海书展,路金波约请韩寒与张悦然对话,韩寒被堵路上。路金波开玩笑说,韩寒携带仿真枪被挡机场,韩寒来到现场之后对此托辞并未澄清,结果导致第二天众多媒体报道失实。2008年上海书展,媒体见面会是在一辆巴士上,路金波鼓动韩寒无照驾驶下公共汽车,赛车手韩寒欣然答应。韩寒开巴士造型的照片第二天铺满报纸。[NextPage]
所以,韩寒就是麦克卢汉定义下的“机器新娘”,“有出息(挣钱的出息)的作家,经过培养电影明星的方式被培养出来,让公众消费。假如软刀子的文字和‘婊子似的影响’在公众的脑子里留下了烙印……”结果将导致,“敢于思考的作家首先要作践自己,甘受虐待,然后才敢把有思想的东西写出来告诉读者。”
博客韩寒,神话制造?
“韩寒神话”首先来自于全球阅读量第一的博客,但看数字和媒体高烧,韩寒似乎真的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焦点,是人们无所不知的明星、偶像和社会代言人。可也许这真的是个媒体制造(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神话。
韩寒全球博客点击率第一的数字首先是“制造”的。韩寒粉丝众多,只要韩寒博客更新,新浪大多数情况都会把他的博客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甚至首页。遇到得意的博文,韩寒也会主动短信网站编辑,示意给予醒目推荐。韩寒的名字意味着流量,以流量来考核的网站乐得这么做,而不管内容如何。这是商业,与其他无关。这就跟时尚杂志总需要当季红星做封面女郎是一个道理。“世界第一”就是这样制造的。
可又是哪些人在孜孜不倦的享受韩寒的文字并跟帖其中呢?离开媒体文化圈,走进写字楼,知道韩寒和他言论的不会有太多人。媒体得到的幻象是,人人都知道韩寒,韩寒代表的是主流民意,可“韩寒”这两个字实实在在无法像姚明、刘翔那样深入人心,更何况网友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如果向新浪要一下阅读韩寒博客和跟帖网友人员成分,也许结果更为清晰。对博客文章狂热,热衷在博客上跟帖的网友以社会底层人士居多,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不太能接受,可也许就是事实。“韩寒是谁?”
现在的韩寒,本质上就是一个网络制造,靠网络生存的明星,他的工作态度、性格和话语尺度并不适合平面媒体。“意见领袖”韩寒,代表谁?这是一个十分模糊的称谓,任何领袖都会走下神坛,麦道夫作为商界领袖在华尔街也混了10年,更何况韩寒没有任何领袖气质。
公民韩寒,政治正确?
从“韩白之争”后,韩寒的博客对公共话题的介入愈加频繁,更加热衷于发表仅仅是常识性观点,只不过,他有时加上了巧妙的比喻。仅仅这几个月他的博客涉及的公共话题就有: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事件、上海强拆迁事件、闵行“倒钩事件”、谷歌图书馆侵权事件、上海高速高价换路牌、杭州超速撞人事件、上海倒楼事件……所有你在媒体上看到的热点话题常常可以在他的博客上看到回应。
这些参与回应的日志造就了作家、赛车手、博主韩寒之外的另一个符号“公共知识分子”,虽然韩寒不喜欢这个称号。这是一个滑稽又荒诞的称号,高中学历、书读得并不多的韩寒居然和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这俨然是对真正知识分子的一个讽刺。
写评论、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不可谓不多,但以如此密度介入公共讨论的知识分子不多,更何况韩寒首先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经营自己的人生与经济)——即只依赖市场不靠体制过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一般都以批判者的形象出现,他们僭越自己的学术领域,对一些公共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就是唱反调的分子。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学历的韩寒符合这样的姿态,而且他没有学术和理论的羁绊。当韩寒在自己的博客园地里驰骋的时候,比韩寒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担任这一角色的学院知识分子受制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选择沉默,或者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更有甚者成为社会不公的帮凶。对比之下,韩寒更有资格荣膺“公共知识分子”称号,享受媒体和大众赐予的名声及其后续财富。
韩寒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以公众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并聚焦社会和政治话题,他正如萨义德所说的,站在社会对面令它不快。可如果拿乔姆斯基、埃科、哈贝马斯、萨义德它们的标准来衡量,“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成色毕竟还是差了许多的,或者说根本够不上,况且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土壤中,还无法培育和容纳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韩寒最多是一位说了些真话,替大众发了点牢骚的年轻人,但他毕竟部分践行了知识精英的社会性。 [NextPage]
在缺乏论争和讨论的有限空间中,韩寒的千字稿很快淹没在信息垃圾堆中,它们不引起公共持续争论,不引发深刻思考,他提供的只是“读品”。所以,这些被网民和媒体过分高估的博客文章,它们的力量不及报纸杂志上更多深刻而富有洞见的评论,远远不抵一篇直抵事件真相的新闻报道。所以,韩寒的博客十分安全,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批判声也是高度政治正确,所以他能够在“立场正统”的新浪依旧安家。不过,“拐弯抹角和自我作践本来就是20世纪散文的风格。读者总是被浸泡在性和暴力中,总是接触不到有批判力度的思想。”(麦克卢汉)
因为韩寒“孤独”,所以他改变不了什么。这是韩寒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公共舆论空间的问题。而随着中国舆论空间的更加开放,韩寒话语的独特性就会丧失,我们都乐于见到这一天。
韩寒之外,还有何人?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批判、刺耳的声音,除了韩寒还有哪些他的同龄人用自己的真话和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每年年关,不少媒体都会评选年度人物或者年度领袖,其中不乏数位80后年轻人,但他们的身份无不是娱乐或体育明星,比如李宇春之类,在他们当中韩寒又是个异类。相对发表公共言论或者写作,娱乐和体育明星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更大,但这些可能与改变社会形态无关。1919年的主角是学生、教授,而不是更有社会名声的戏子们。
徐静蕾曾说,“80后已从底层开始往上混了。”除了韩寒,80后典型人物还有李想、戴志康等创业者,创新能力很强,敢于尝试——只不过与李想、戴志康不同的是,韩寒需要不断的曝光率,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受到追捧的杂志与图书的高版税,从某一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人生与财富的经营。
韩寒十年,韩寒和他的80后陆续“奔三”,他们中一部分有些无限接近成功,可他们依然太年轻。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还掌握在“宋思明”们手中,“抢班夺权”还需煎熬、假以时日。有一个韩寒在为社会挠痒痒,这是他目前的本分,而更多年轻人虽然备受社会的煎熬,可依然在各自的职位中“奋斗”,只要他们依然心存理想、依然内心澄明,这个社会总归让我们依然有所期待。
而“全民偶像”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屑抑或不能,他并不想担当、信仰什么,而不如此,这又怎么是韩寒呢?
韩寒或许是个悲剧,一个原本常识性的话题,一个原本人人可以公开讨论的公共事件,因为韩寒的渲染竟使之成为所谓的偶像与明星——当韩寒泯然众人时,或许,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才是一种常态。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