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玲
四大关键词解读“书业奥林匹克”
法兰克福书展昨落幕 阿根廷“接棒”中国主宾国——
昨天,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落幕。当地时间下午,阿根廷从中国手中接过“主宾国”接力棒。回顾本届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是绝对“热点”。本报特用四大“关键词”解读本届“世界书业的奥林匹克”。
关键词一:中国元素
10月16日下午,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主题馆,走进来两名留着披肩长发的盲人女孩,她们拄着导盲杖、背着双肩包,走到活字方阵前蹲了下来,用手轻轻触摸陌生的中国汉字,久久不停。曾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摄影家解海龙,此时忙按下了快门。主题馆的“纸山”、“书墙”、“墨滴”、“活字阵”及甲骨文等展品,构成了一个与欧洲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空间。
法兰克福展览馆中心广场上,用京剧脸谱装饰的舞台和广场帐篷里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着众多参观者。1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表演着剪纸、皮影、唐卡的制作。开幕第一天,京剧大家于魁智就在此唱响了“国粹”京剧。此后,轮番上场的是中国“功夫”、“舞狮”。
这个欧洲城市,从未如此“中国”。从踏上法兰克福的那一刻开始,在机场国际出口处,介绍主宾国中国的广告牌就印入了记者的眼帘。那样的广告牌,在法兰克福的大学、文学馆、博物馆、街道随处可见,主题词“经典与创新”已为法兰克福市民所熟知。
关键词二:对话
13日开幕当天,中外“对话”便已开始。
当地时间13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与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法兰克福市政厅会面。罗特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活字印刷的印模。而“中国印刷史奠基人、已故史家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英文版,也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
开幕式上,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给中国客人的欢迎辞中说,“法兰克福书展,是一个充满着讨论与争论的地方,但所有讨论和争论都不能成为长期的对抗。友好待客不但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德国的态度。”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上,1999年诺奖得主、德国文学泰斗君特·格拉斯,2002年诺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携新书《洪灾之年》而去的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2009年诺奖“新女王”赫塔·米勒,2009年“德国书业和平奖”得主、意大利作家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等世界文坛的“明星”,与莫言、余华等中国文坛代表人物,共同为书展贴上了这场“文学盛宴”的标签。中国作家与国际汉学界的“对话”,也规模空前,铁凝、刘震云、余华、苏童、王蒙、李洱、东西等100多位中国内地作家,张大春、龙应台等港台作家都参与其中。
关键词三:合作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中德总理会面中,默克尔送给温总理一件特别的礼物——河南作家李洱的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可见,版权合作,对两国交流共同的意义,尤其在法兰克福这场全球版权成交率最高的书展上。
10月15日下午,凤凰集团与阿歇特集团在法兰克福对外宣布,中法两大出版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次日下午,译林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展区签署了极具开拓性的战略合作项目协议——《人类文明史》合作出版项目与《世界遗产》杂志的中文版出版项目。四川出版集团的《大地震后:四川依然美丽》,也已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大力推介给世界各地出版商。[NextPage]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17日公布,中国展团在书展版权贸易上已签订合同2193项,其中输出版权1310项,引进版权883项。而由歌德学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的中德文学翻译奖,也在本届书展期间启动。
关键词四:数字化
中国主题馆的“E时代”展区,由汉王展出的60台电纸书组成的区域,因互动体验式的布局,惹得不少参观者体会汉语世界“电纸书”的便利。汉王推出了全新的海外版电纸书系列产品,系统语言分为英文、德文、葡萄牙文等多个版本,且内置3000本正版英文图书。这与中国展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带来的电子阅读器“辞海”交相辉映。
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业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堪称出版业“风向标”。此次展会,全球出版业巨头们无一不谈的话题就是数字化出版。以法兰克福书展为例,如果只是看印在纸上的书,的确展位面积在下降,但另一方面,电子媒体、数字化产品在法兰克福图书展中的参展比例却逐年上升,意义日益重大。它们已经成为书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法兰克福书展与权威调查机构对全球出版业的调查,80%的出版社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是一个机会而不是危机。但绝大多数人则认为,现在还没有一家出版机构找到一个成熟的方向。仅有12%的出版人认为现在是大量投资的时候。作为德国出版业的领头人物,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主席贺内菲尔称,数字化出版的“全球性困惑”,就在于盈利模式。这就难怪本届书展,来自中国“盛大文学”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会引发国际出版界的强烈兴致。
文坛大腕同答一份“问卷”
作家本人在乎自己作品发行量吗?当下,他们写作的最大困惑是什么?面对越来越多的长篇小说,读者无从选择,作家们对“高产”持何种态度?饱受公众争议的“作家步入仕途”,文坛自身怎么看?
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这次中国作家最集中的一次海外集中亮相之时,在他们密集的交流活动的间隙,铁凝、王蒙、莫言、阿来、苏童、刘震云、方方、李洱、东西等九位中国当代文学“大腕”,就以上问题,参与了本报的独家调查。
问题1:
你在乎自己书的发行量吗?
铁凝:当然在乎。这是作家的本能。
王蒙:不能说在乎,不能说不在乎。有作家朋友看到签售人来得少,就批评中国读者素质。他们不如我有经验。遇到签名售书,我就迟到,等排好队了再来。原定一小时,签到半小时,看人不多了,我拍屁股就走,这样后面还会有人追着签,自我感觉好极了。
莫言:在乎,也不在乎。
阿来:没想过。尽量写好就是了。书,会去帮我寻找性情相投的读者。我在电脑上敲下最后一个字时,就像孩子成人了,就此离开我,自己闯天下去了。
苏童:在乎,越多越好。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大众的,但似乎不太可能。
方方:不在乎。我认为我的小说是大众的,但我不会主动选择某些“大众”的操作方式。选择什么方式,承担什么结果。大众和小众之间。我有我的读者,应该在大众和精英分子之间。[NextPage]
李洱:在乎。
东西:当然在乎,但发行量不是唯一标准。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太在乎。今天的纯文学作品,大部分是写给小众的。
问题2:
当下,你在创作上有无困惑?
莫言:如何创作与以前不同的作品。
阿来:过了这个阶段了,要做什么比较明确。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已经形成,无非是升华不升华,会不会更深刻、更清晰的问题。
苏童:困惑于我,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我的困惑,第一是写完的作品,回头看,没我想象得那么好。第二来自虚无感。经常想,中国文学上已有了《红楼梦》,怎么写才能赶得上呢?第三就是,既已如此,为什么我还能这么坚强、执著地写作?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很佩服自己的。对写作,虽然有种种美好的描述,但总的说来,写作是一种病。
方方:没有困惑,也是一种困惑。
李洱:还没写出满意作品。
东西:怎样把小说的艺术性、大众性和思想性结合得更好。
问题3:
你如何看待现在
长篇小说步入“高产时代”?
王蒙:好事儿。
阿来:小说越来越多,是趋势。从甲骨文到竹简、到纸、到如今的网络,每一次书写介质的改变,都会让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便捷必然带来增产。当然,这会给读者添麻烦。
苏童:太多了。
方方:不好。
李洱:好事。出版社愿意出,就说明有人愿意看。赔钱不会干。
东西:以数量来谈论小说,是个误区。精神产品,从来就是以质取胜的。过度开发,把市场搞乱了,让读者无从选择。
问题4:
你会关注畅销书吗?[NextPage]
铁凝:会关心。
阿来:不太关注,因为读书是我的“专业”,我对读什么难免挑剔。
苏童:偶尔。
方方:我是个“读报爱好者”。我不找它们,它们也来找我。
李洱:不关心。
东西:感兴趣的关注,不感兴趣的不关注。
问题5:
国内的文艺批评现状,您满意吗?
阿来:作家不是批评界,不那么了解。我面对的是一个个批评家,批评家和作家是紧张而甜蜜的关系。
方方:两个行当。
苏童:不好说。
刘震云:很难回答,看谁在批评。
莫言:满意。
李洱:满意。比较关心,会留意。
东西:不好评价。
问题6:
审视一部文学作品时,
你认为好的“第一标准”是什么?
苏童:首先看气息是否吸引了我,还有很多无法言传的标准,但有一个可以鲜明表达的就是:好作品无论对人性刻画,还是生活的描绘,都必须有深度、有广度。
阿来:相较而言,我更注重一部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思想是属于哲学的。
方方:语言好,人物好,思想内容好。
莫言:故事好,情节好,结构好。
李洱:是“审美”,但不是“纯文学审美”。[NextPage]
东西: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好。
问题7:
对作家当官,本位化,您怎么看?
阿来:我是“鲁智深”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心中的使命感,要真那么容易动摇,就不成其为“使命”了。
方方:作家也有选择的自由。爱当官的,当官去好了。像我这样不爱当官的,写小说好了。我尊重个人的选择。
李洱:网上批评人的人,有仕途可奔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
东西:看作家还是得看作品,不管他在什么位置上。
问题8:
顾彬建议中国作家需要好好学外语,你认为现代作家是否具有外语语言能力?
阿来:不一定。
方方:不一定。
李洱:不一定。
东西:司马迁、曹雪芹懂外语吗?
数字新闻
196家 参展的中国代表团规模,创造了“新纪录”。据统计,参展的中国内地出版机构有272家,台湾的26家,香港的15家,总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仅由全国196家出版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出版代表团就超过1000人,展品总计7600余种。
150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法兰克福书展长达一年的主宾国活动中,参与的中国作家人数超过150人。作协主席铁凝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作家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集中亮相。
2193项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17日公布,中国展团在书展版权贸易上已签订合同2193项,其中输出版权1310项,引进版权883项。
5000篇 协助主宾国活动的德国专家沃尔施泰因称,中国主宾国活动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大约有5000篇文章专门报道中国。
3倍 中国主宾国的德方公关公司负责人弗兰克介绍,中国主题馆的人流量,与历年相比要多得多。据估计,是往届主宾国主题馆人流量的3倍。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