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前文学发展的主流与可能

2009-08-25 15:13:1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梁鸿鹰

  现在正是认识当代文学发展多种可能的大好时机,但一个前提是我们必须设法找到“主流”与“可能”——作为我们必要的起点。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得出我国文学发展总体呈现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的结论,应该说是公允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个方面出发渐次看到,携着一些斑驳、灿烂的景观,文学在进入新的佳境。

  人是决定的因素。文学人口大量增加,创作队伍空前壮大,说明中国文学的“气场”尚富号召力。高等教育普及,全民文化素质提高,以及文学传播渠道、文学传播载体海量,不仅文学阅读、消费人群大为增加,从事文学或准文学写作的人口数量也几乎以超出我们想像的速度攀升,专业与业余、体制内与体制外、文化圈里的与文化圈外的、网上的与网下的、青少年与成年人、有文学训练准备的与不知文学为何物的“跨界者”,出于精神需求或是纯属“玩票”,总之是,欲在或立志在文学领域一试身手的人越来越多,这为当代文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吹进新的空气,任谁也不敢断定那些无师自通者当中哪天就不会冒出几个文坛“大腕”,这无论怎么看都值得我们欣慰。

  中国文学作为“气场”,其重要标志是创作异常繁荣、多元共生局面已经形成。当前的文学创作已不再是职业或专业作家大一统,我国在文坛上有定评的作家创作状态良好,一两年就有一部高水平的大作品出现,而同时,在张翎的《金山》之外,阿耐的《大江东去》、南飞燕的《大瓷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则不时提醒人们新面孔创作前景的不可限量。除传统文学样式收获颇丰,纸上文学与网上文学齐头并进,纯文学与大众文学共同活跃,蔚为壮观。文学表现的领域,除人们习见的工农兵学商,城市乡村全部覆盖。而在汉语文学大概念之下,军旅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女性文学、儿童文学之外,文学创作被命名的可能在不断实现与拓展——青春文学、职场文学、打工文学、商战文学、粉领文学、官场文学、历史演义文学、铁血文学、玄幻文学等。文学创作的风格,传统的、现代的,高雅的、娱众的,豪放的、细腻的,阳刚的、阴柔的,内敛的、外向的等等,各种样态、面貌几乎都已出现,无论说是从类型学意义上讲,或者是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所有这些都给文学创作向高层次发展带来了多种契机。

  影响力和可能性往往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实现的。应该看到,当代文学作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被再开发、再利用、再传播,此风潮力度之大、高潮之迭起,着实鼓荡人心。一部小说作品同时被广播、连载,改为影视、戏剧甚至广播剧作品,在当今已不是新鲜事情,龙一及其创作凭着电视剧《潜伏》一夜成为街谈巷议,完全翻版了赵本夫及其《天下无贼》,宁财神同时成为小说、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的红人,甚至,易中天由中文系教授,经由电视屏幕塑造为真正学者型的作家形象,余秋雨由纸上的《文化苦旅》到借助凤凰卫视推出《千年一叹》,证明了作家在文化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而刘恒、邹静之成为影视票房保证的前提之一,是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成就的。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的互动、共荣,往往会取得双赢之外更多的效益——尽管人们往往趋向于从“双刃剑”的角度理解文学与影视。

  而不可不提的是,全社会普遍看重文化的作用,文学发展的实践、政策、理论土壤日见厚实。文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代言着国家形象。中国作协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程”,资助和推动作家踊跃从事多种题材、主题和艺术形式的创作探索,凭借着丰硕成果已受到普遍好评。各地在高度重视GDP增长的同时,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纷纷打“文化牌”,不仅在和谐文化发展的理念上提倡“重在建设”,而且更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非常实际的资助。文学不仅获得了与舞台艺术、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同样的优越待遇,而且还享有一些“软待遇”,如杭州以高薪和别墅吸引作家落户,广东、上海扩大专业作家编制,中山市斥巨资征集文学剧本,东莞市建立文学院——这还不算众多高校设“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设立作家创作基地等等。更可喜的是,政府决意给作家提供优裕条件,在创作上并不干预,这对个体劳动者而言,比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的创作者尤其幸运。在文学上只要能做出成就,作家受到的优厚礼遇,是在任何国家都难以想像的。谁能说这不是文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呢?

  从世界范围讲,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势不可挡,世界已变为地球村,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转眼间便成为全球娱乐、消费的对象,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的机遇人们已经初步有所领略,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内容、叙事与对象,都提供、展示了新的前景。中国的现实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世界大势和各个角落发生着的每件小事的影响,如果说南美洲一个蝴蝶会影响全球气候,那么,世界事务向中国人生活投射的光亮以及与此共生的丰富性,恰给为作家的艺术表达注入了不小的动力,当是文学之大幸。而更可期待并已变为现实的是,对外开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呼唤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外对我国文学的需求近年已有了增加的迹象,我们短期内不指望会有“定单”式的外销作品,但我国作家的影响随着国力的增强会大为扩大,这也是可以预期的。

  良好的态势、机遇与有利条件是我们继续前行的重要依据,但是,着眼于文学的长远发展,文学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值得忧虑的危机与挑战,也是我们必须看到的,而且,鉴于这些关节点所具有的顽固性、稳定性,也许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盲目乐观。

  一方面,文学原创力不足始终困扰着我们。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眼见得着的效益、规模影响着各个行业和人群的取向,读者阅读口味的变化、消费市场的走向对文学的拉动更明显,作品引导读者已变为读者的阅读趣味引导和推动创作。人们对时间、速度要求的更趋迫切,工作压力之下对轻松、无须思考、色彩绚丽的诉求,对重复、循环的无意识追逐,让任何形式的生产都受到无形的引诱。也许,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创作上越来越多的模仿、跟风和复制,正是被巨大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氛围所带动的现象,因为,比之市场、趣味、效益之手,有时那种扎实的、有根基的创新的目标、动力与步伐,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当代文学不仅亟待在题材领域、艺术表现上实现进一步开拓,而且在精神气质上也需要鼓荡新的气韵,创新的艰难使我们更为忧虑。
[NextPage]
    在消费社会里,即使是思想有时也会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况且人作为惟一有理智的动物,在多种食粮之外,往往更须精神与思想的滋养。对这种需求,中国文学的提供力屡屡被指为不力。相对于欧美灿若星河的古典作家而言,相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当代文学为社会提供的思想力和精神价值尚显不足。由于民众阅读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日益加深,积累、创作、出版和发行等几个链条的连接、反应更加迅速,作家难得有较长时间进行思想储备和精神积淀以应对或适配题材的需要。我们的文学创作在对人的本质、对宇宙的本质的追寻,对涉及人的生存、未来,对涉及民族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在民族精神力量、鼓舞人们的思想力的提供等方面,尚显薄弱,即使有所触及,化为深入人心的艺术表达也还有一定距离。

  说到底,人们对中国文学目前的影响力仍然不甚满意。人们呼唤振聋发聩的大作品,文学界自身也对此日益焦虑。作家在社会中的风光与富足并没有伴随着文学精神在实质上的扩张与富庶,作品的大量涌现并没有伴随着文学体验高峰的出现。小说这个文学的娇子被反复包装、拆解与重装,但自身的傲慢、尊严与自豪则日渐难保。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个正在进行时,世界影响力尚不乐观,知名作家国内香,非主流作家国外香,这个特别具有嘲讽意味的现象,人们见怪不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网上文学作为文学的另一极门户已立,其集体力量恐远远超出个体能量,并形成较大的“声势”,在网络文学、影视、景观剧、动漫、网游等多种文化形式面前,人们发出议论:当代文学甚至有时大叹已被“边缘化”,这恐怕是人们心中长久的痛。

  那么,文学大发展的可能在哪里?

  我们既定的路径、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方法,对促进文学的发展仍然适用。但要紧的是,面对有些倾斜的文坛,我觉得首先要扭转几个失衡——如果这些失衡真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话。一个是质与量的失衡,文学作品的数量从来没有这么多过,而质量的不如人意也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这是个显见的事实。再就是理论评论与创作的失衡,一方面是创作的发展没有得到理论概括的覆盖,另一方面,文学评论的欠针对性,则造成了自说自话与“不及物”。这两个方面我们要努力扩大做工作的空间。

  而就事关文学发展前途的创作而言,最根本的恐怕是要扭转创作与引导的失衡。在当代文化建设的格局中,我们期待文学创作能够在众声喧哗和艺术表现的多元和多样中树立起思想的主导,在多种思想思潮的交流交融中谋得某种共识,真正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得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那些核心价值理念,不但成为创作的主流,也能起到实质性的引领作用。而在这种局面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刚性的调节、引导显然十分必要。可以肯定,目前文学市场、文学出版这只手对文学创作的指挥是有力的,这只手往往难以更多地进行思想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调控与指引,在文学出版市场化生存的大背景下,读者与市场的风向标始终具有主导意义,文学创作跟着市场还是坚持道义与精神追求,似乎永远是亘在我们面前的沟壑。不难预期,填平这个沟壑任务是长远和艰巨的。

  有必要处理好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据统计,我国网络写作的受众人群已超五千万,作者更达十万人之巨。好在,网络文学也是喝纯文学的奶长大的,网络写作所形成的读写之间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也恰恰是对纯文学最有启示借鉴意义的关节点。有鉴于总体而言,网络文学尚处“实验期”,有成熟之作但无成熟之势,其整个业态当是文化生活的辅餐而非“主食”,从此基点上出发,我们重视网络文学,其实网络文学也需要引导,因为它毕竟是精神食粮的一种。在当代文学建设的格局中,大众文学、精英文学,通俗文学、高雅文学,网上文学、网下文学,都应得到发展、引领和匡正,惟有用更多富有思想价值、具有艺术影响力的作品引领大众文化、主导人们精神的生活,才能构建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态。我们期待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

  回到开端,仍然得说人是决定因素。文学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历来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理由规避创作过程的“悬梁”、“锥刺”或推敲、磨砺,但有必要重视文学是慢的艺术、是厚的艺术,也是指向人心的艺术,是涉及我们精神追求的艺术,我还宁愿把文学视为需要思考、追求过程、少问收获的艺术。而痛切地理解这一切,则全有赖于人——作家——的抉择。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