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成
上图是日本历史教科书的一页正文。正文内容为,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对这部分正文作出的注解为,日军被认为在南京市内,对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一般市民和俘虏共计20万的大量市民实施了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对于日本历史教科书来说,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内容。通过翻阅日本40余种历史教科书,本报记者发现除了扶桑社的教科书之外,绝大多数日本历史教科书中都能够直面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也和记者在平时采访日本市民时得到的印象相吻合,那就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教科书对于中国百姓遭受的伤害却极少触及。
在日本,中学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在这些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华战争(日本教科书称之为“日中战争”)的历史是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那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又是侵华战争部分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今年7月,一家日本补习学校就因为使用的历史教材中加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内容,结果引来一群右翼学者的抨击。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只由自由社和扶桑社两家出版。现在共有包括山川出版社、实教出版社、三省堂等在内的10多家出版社在2003年后出版的40余种历史教科书。在“8·15”日本投降日到来之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专程到日本的各大图书馆调阅了40多册历史书,仔细察看对比了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后发现,虽然这些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了南京大屠杀,但对此事件的表述五花八门,历史认识也是参差不齐。
正文通常几句话就了了带过
教科书通常使用日军进入南京的照片,没有一本书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军残害的照片
这40多册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通常都包括正文、注解和照片。正文记录平均为2到3行,不到百字。其中,记录较详细的是实教出版社的《现代日本史B》(B代表从古代到现代的整体史),文中不但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情况,还引用了日军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和美国《纽约时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记录较少的是桐原书店出版社的《新日本史B》,尽管在注解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但正文中只用“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句话带过。
日本的教科书中很多对南京大屠杀附上了注解,而且注解的篇幅普遍长于正文描述。正文一般都是笼统地说一下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注解中则分为两部分,一是稍微详细地扩展了日军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二是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学者之间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数字的差异。几乎所有介绍了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的教科书中,在介绍中国官方说法“30万人”的同时,也补充了日本学者间的不同见解。多数教科书中使用了20万人以上的说法,但只有扶桑社等极少数书中使用了受害人数还在争论中的暧昧论调。
日本学者把南京大屠杀概括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和“南京事件”三种。一般认为,虐杀可以译为中文的屠杀。有的日本学者承认屠杀,但对是否构成“大屠杀”表示怀疑。有的则干脆省略具有揭露罪行实质的“屠杀”二字,而简化为“南京事件”。用词的不同,实则反映了不同学者对此事件认识的差异。在这40册教科书中,大多数同时采用了“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杀)”的说法。这也可以被视为混用和概念不清。
[NextPage]除了用词之外,对辅助照片的运用也值得注意。介绍南京大屠杀史,通常使用日军进入南京的照片。而没有一本书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军残害的照片。而日本学生们在这样的教科书中,根本找不到日军残暴行为的具体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实教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日本史B》和《高中日本史》书中的注解处,提到了位于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文中说道“纪念馆内展示了被日军杀害的30万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情况”。这样的叙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更多真相的窗口。但是这种尝试在现行的教科书中还只是凤毛麟角。
种种“背景介绍”暗藏深意
在介绍完南京大屠杀后,教科书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词,“但是,日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看日本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表述,不能光看正文,还要看与上下文的衔接。因为编委们试图通过上下文向学生暗示导致日军侵华战线扩大及造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记者发现,这其中暗含不少微妙之处。因为通常来说,读者们对“但是”后面的话更为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正文中介绍完南京大屠杀后,多数教科书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词。而“但是”后面通常接的是“日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战时日本百姓对此并不知情” 。
那么,导致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各教科书中均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采用了所谓“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写“从卢沟桥事件以来,日军在中国战线不断扩大,一路南下到达上海,随后又占领首都南京”。另外一种是“卢沟桥事件后,国共两党组成统一战线,日军遭到了中方的顽强抵抗”。
扶桑版教科书给教师“洗脑”
只字未提侵略战争的性质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甚至声称“日军保护了南京良民”
日本各出版社还配套出版了教科书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练习题集。比如三省堂出版的《高中日本史B》的教师指导资料中,就分析了产生南京大屠杀的五个理由,具体为“一,日军对士兵尊重人权观念教育的欠缺。二,日军特有观念认为被俘虏是最大侮辱。这一观点也反映在对敌方俘虏的做法上。三,对中国人的歧视和蔑视。四,无视补给不足,以现地征集为幌子的掠夺。五,对(侵略)战争的目的不明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加剧了日方的怨愤。”
该书还特别补充说明了“虽然日本国内以田中正明为代表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观点。洞富雄、藤原彰、本多胜一等人的调查研究证明了屠杀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
另外,三省堂、实教出版社等的习题集中,都通过填空题等强化了学生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比如实教出版社的题目是这样的,“侵占上海后日军向内陆侵略不断扩大,发生了民众屠杀事件(请回答代表事件),此外还使用了掠尽、烧尽、杀尽(请回答这被称作什么)的作战方式。”
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被认为有历史良知的出版社的教师用书,而在扶桑社的教师用书中,提示教师对战争概括如下。“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南京。……因为南京战是激战,两军死亡人数在10多万。当时,在南京有20万一般市民,这些市民几乎都逃到‘安全区’避难,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占领南京后,日军对南京的‘良民’进行了保护。”
文中只字未提侵略战争的性质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甚至声称“日军保护了南京良民”。
在教师用书的事项解说中,编委们还对南京大屠杀作了单独介绍。原文如下:“南京事件,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在6周时间里,杀害多数南京军民并被世界非难的事件。……今天,中国政府的说法是30万人被屠杀,但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南京的最大人口,几乎没有研究者支持这一说法。研究者对受害人数的见解分为三派,大屠杀派认为10万到20万人,中间派认为1万人前后,虚构派认为几乎不存在不法杀害。现在这些争论仍在继续。”[NextPage]
扶桑社的解释方法是欲将焦点集中到人数争论上,而其他很多出版社的材料中则认为“虽然关于受害规模还有不同说法,但攻占南京后的非战斗时期,多数中国人部分男女老少被杀害的情况是事实”。
教育影响日本国民认识水平
年轻一代的漠然和老一代的沉默,让日本国内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显得更为突出
通过此次调查,记者发现除了扶桑社的教科书之外,绝大多数日本历史教科书中都能够直面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也和记者在平时采访日本市民时得到的印象相吻合,那就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但是,日本多数年轻人对于南京大屠杀到底发生了什么只限于教科书中的注解,而对于中国百姓遭受的伤害却知之甚少。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者田中宏告诉记者,“现在日本年轻人对那段侵略历史并不感兴趣,认为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而且,战后很多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老兵都出于各种考虑,三缄其口,导致很多事实没有大白于天下。
年轻一代的漠然和老一代的沉默,让日本国内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显得更为突出。为什么有良知的学者们不和那些否定派正面争论呢?“都不知道辩论过多少遍了。但是那些人脑子里就认定了没发生过大屠杀,再怎么辩也改变不了他们。”日本著名作家保阪正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种无可奈何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否定派的势力。
目前,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否定派正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观点。对大屠杀有一定认知的成年人或许对此置之不理或者一笑了之。但是当这些带毒的思想触角通过教科书慢慢侵入到日本年轻一代的心灵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