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女作家范小青:“苏州风格”与生俱来

2008-10-05 19:56:29来源:新华网-半岛晨报     作者:

   


范小青是“苏州风格”的代表人物。

    擅长描写颇具人情味道、小巷间小人物琐事的著名女作家范小青,从早期的《老岸》、《无人作证》、《费家有女》到近日的《赤脚医生万泉和》,都因对现实题材的涉猎显示了她对生活的极强感悟和对文学创作的高超把握,去年她更凭借关注农民工进城题材的《城乡简史》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而今年,范小青又凭借一部早期的女性题材官场作品《女同志》入围了在当代文坛分量很重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电话专访,虽然关于入围的事情她并不想多言,但是这位苏州女作家却很乐于和记者分享她作品里、也是与生俱来的苏州印记。

    关于风格 “苏州标签”引以为荣

    说起范小青,人们总是想到苏州。多年来,她的作品一直都继承和发扬了苏州作家的传统风格,虽然不是浓烈异香,但是其清淡之味犹如苏州的碧螺春,会久久盘旋在感觉里,留存于精神中。小说《瑞云》、《鹰扬巷》等都以特有的人物、悠然的节奏、细腻的笔法,让人们沉浸在苏州情韵中。说到这个醒目的“标签”,范小青淡淡地说这是“与生俱来”的,“其实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小在苏州长大,这其实是想摆脱也摆脱不掉的东西,印在骨子里的。很多人也许对‘苏州风格’有些模糊,我想也许可以用一个词:小中见大。当然现在的苏州也不算小了,那就换一个词:柔中带刚。不是我要故意去贴‘标签’,而这些是在自己成长和写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面貌就显现出来。 ”

    当记者问范小青会不会忌讳“苏州风格”的说法时,范小青依然淡淡地回答,却表示出一种坚定,“不,我会以此为荣。作家不带有地域性标签,没有个性,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一个太好的作家。当然有标签就有了某种局限,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

    关于计划 要继续关注小人物

    “苏州小巷正在消失,东突西闯,仍然没有出路,我只有再把眼光投回到活着的生活中来,现在,在我的笔下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苏州风格”的范小青在近年来一次采访中如是说,而读者也确实看到了更多关注生活中热门题材的作品,例如描写农民工的《城乡简史》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史的《赤脚医生万泉和》。谈到这一点“转向”,范小青并不否认,“写苏州的时候我觉得淡中有一点味道、有一点沧桑、有一点感觉。现在城市喧嚣得很,失去了原来的安静。作家当然可以去营造过去,但是无法营造现在,只能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写作总要有新的题材。整个社会变化以后,写小巷也可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流。我的作品一般都离生活较近,农民工也好,其他题材也好,都是因为生活扑面而来,躲都躲不开。我以后关注的落脚点还是在小人物和社会底层人物身上。 ”

    而范小青也和记者着重强调“生活”这一点,“我对生活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觉得生活当中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有的作家可能不会这样,通过想象也能写。我的长处就是对生活非常敏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关于奖项 不会影响写作个性

    此次入围茅盾奖,范小青也是凭着自己早期一部描写女性在官场所经历的沉浮和蜕变的作品《女同志》,由于结果尚未揭晓,所以范小青不愿意过多地谈论作品和入围,但是她也向记者坦言说:“如果能够获奖当然是很大的鼓励,它会影响我,但不会对写作本身有大的影响,我始终认为作家应该走个性的路,中间可能有改变,但最后肯定会回到个性鲜明的创作上去,千万不要扔掉自己的‘看家本领’。 ”范小青一直认为,作家至少应当关注现实,而关注的前提可能是认识和再认识。“比如描写农民工,我笔下的农民工更像知识分子,他们当中也有文化水平高一点的,而不都是粗糙简单的。很多人写农民工是讲述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是他们的犯罪行为,我写的却是他们无奈地承认现实,他们都是那种老老实实的,但又有点小智慧、小狡猾的人,这实际上也有‘苏州文化’的影子。 ”

    此次茅盾文学奖虽然最终还是由专家评委会决定结果,但也采取了广泛听取读者意见的环节。而对于不同奖项是专家评审还是读者评审,范小青告诉记者:“两种评奖各有长处,我觉得应该各自取长补短。从纯文学的角度说,可能专家类评选更合适一些,从市场或受众面来考虑,读者评选有它的优势。 ”

    关于新锐 应向文学精髓靠近

    近日,“80后”的代表作家韩寒和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因为文学观点不同,而在网络上打起嘴仗,让文学界的新锐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谈到网络文学和“80后”、“90后”的崛起,范小青认为这是“必然”,也是“好事”。“这确实是文化多样发展的一个趋势,但趋势更多的可能是一个过程,要看最后留下来的是什么。网络文学有精品,但也有比较粗糙的作品,和纸质的传统文学一样,精品才能留下来。现在的现象是有些网络写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文学创作的精髓,但是既然要搞文学创作,无论是网络的还是传统纸质的,这一‘课’是一定要上的。 ”而对于“80后”、“90后”的作品,范小青说她读过一些,但是并不多,“他们的出现,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欣喜和欣慰,因为文学的未来在他们身上,也希望他们能够离文学的精髓越来越近。 ”

    而对于想在文学上不断提升自己的青年人,范小青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升文学素养是一辈子的事,是伴随终身的,既急不得,又松不得。读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读好人生这本大书;写作是重要的,做人也同样重要。 ”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