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池莉:学会爱,并懂得爱网上文谈

2008-09-30 21:53:55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池莉女儿亦池画的妈妈

  “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 
朽在她的根下。”池莉在新作《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中,表达她作为母亲无私无悔倾情奉献的心愿。我想普天下的母亲,不论她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她善于言说还是保持沉默,对于儿女,大多是这样的心情。

  池莉以一个普通母亲的笔触,从女儿亦池出生前写起,直到她升入大学后的生活经历,她更多地谈到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人,希望用自己和女儿的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方式,还有其他选择。

  读书报:这是一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情蜜意的亲子书。我想任何读者拿起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同样作为母亲的读者当然会感同身受,因为您写出了母亲们心中所有隐秘的情感;父亲们会理解母亲的艰难与隐忍,而孩子们会感受到母爱不可想象的伟大。您和女儿亦池都是幸福的,我想知道她看了是什么感觉?向您表达过什么?这次没有想过像《怎么爱你也不够》一样,为妈妈写一篇后记吗?

  池莉:《来吧孩子》写作之前包括照片的选择,都是和亦池商量的。书出版以后亦池一口气看完,很喜欢,唤起很多童年回忆,我们聊得呵呵大笑。她谦虚地说是不是把她写得太好了?而我告诉她我很克制,生怕母亲过分夸孩子让人不舒服,因此还有许多优点没有夸呢。这本书将来如果再版,我还是会请亦池写个前言或者后记,那就看她的了。

  读书报:当她知道您偷看了她的日记,什么反映,会不会有些恼火?您当时是怎样想的?

  池莉:亦池没有恼火。因为她的抽屉和日记都不上锁。她说如果你们想看,那就看呗。我们家成员之间都有一个基本生活习惯,那就是不经过允许不涉足他人私人领域,提倡互相尊重。所以偷看孩子的日记主要是我自己不好意思,觉得自己不够君子。

  读书报:14年前出版的《怎么爱你也不够》是您的系列文章结集出版,《来吧孩子》也是平日的积累吗?您曾经把《怎么爱你也不够》比作是送给女儿的一份“永远玩不坏的礼物”,那这本《来吧孩子》呢?

  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是先在杂志上写连载,不当心写成了一本书。现在的《来吧孩子》就是当书来写的,当然也是多年的笔记作为素材。这本书也可以算是给孩子的礼物吧,不过是比较严肃的玩具了,有许多人生经历和教训。

  读书报:我特别佩服您的勇气,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能坚定不移地实施另一种“素质教育”,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啊!我能理解您对于孩子的爱,以及希望她快乐的心理,可是落实到教育上我还是觉得很冒险。您能否给我们总结一下,能赢得这场较量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一直坚持下来?

  池莉:其实还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支撑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孩子做什么只要做得出色都是最好的。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去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我想这一点在书里面写得更透彻。

  读书报:在书中您冷静客观地剖析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病,您如何看待中国教育?

  池莉:这个话题太沉重。中国教育肯定出问题了。同时家长们自己也出问题了。怎么解决很难在这里说清楚,不说也罢。

  读书报: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成为许多家长的教子宝典,发行量达165万册。此后有许多类似的书都很畅销。这类书从书名上比较直接地打动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吧孩子》书名寓意很深,但以您的影响和亦池的优秀,如果换个更有冲击力的书名可能市场效果更好,您想过吗?

  池莉:我没有想过什么市场不市场,尽管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我的书没有任何现实的功利目的,是写我们母女认识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经历。我认为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学会爱并懂得爱是世间最重要的事情。

  读书报:《来吧孩子》倾注了一个母亲的全部心血,从中也能看到亦池的乖巧懂事,尤其是她的品行优秀,让我们看到孩子未来的希望。接下来您还会接着写下去吧?直到亦池为人妻为人母?

  池莉:我不会再写我孩子了。我孩子已经成年了。她独立了。她以后的生活以及个人经历唯有她自己知道,将来是否有兴趣写那也是她自己的事情了。

[NextPage]

  读书报:女儿在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位置?

  池莉:我女儿给我这个不懂事的女人,带来了一步一步的成熟和进步。现在她18岁了,应该说成了我真正的闺蜜。是女儿给了我一个家,因为有这么一个女儿,我的家庭是快乐的、开心的、有趣的,我为有这么一个女儿而自豪!

  18年来,我们几乎没有矛盾。比如她3岁那年,大年初一的清早,穿着我给她缝制的花衣服跑出去,又惊喜地跑回来,告诉我:“妈妈,外面下红雪了!”我纠正说:“那是鞭炮。”她肯定地说:“哦,我知道了,鞭炮就是红雪。”我乐得哈哈大笑。这就是我们母女的矛盾。到现在,我还管鞭炮叫红雪呢。

  读书报:《来吧孩子》在网上连载吗?网友反映如何?

  池莉:好像有连载吧。关于我自己的信息,我很少上网翻阅。都是亲朋好友和出版社翻阅了以后转告,一般都转告积极友好型言论,消极混乱的当笑话。我更习惯阅读读者来信或者直接交流。比如在前日的上海书展上,上海教师杨秀峰率学生来到,还给我一封长信,我非常感动和温暖。还有读者从香港,宁波等外地特意赶来,我们当面对话,尽管时间只够短暂聊聊,我完全可以从他们身上直接发现自己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读书报:前段时间刘震云谈到网络文学时,批评网络文学不仅文学性不强,错别字也很多,有的连句法也不通。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您对网络文学如何看待?您关注网络上新兴的文学力量吗?

  池莉:网络作为科技力量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就现状来说,唯有文学力量是最薄弱的。因为文学的蕴涵属性和积淀性审美特性,是快餐文字无法达到和完成的。何况还有书籍的形式感,比如装帧、纸质手感、气息与翻书的声响。还可以随身携带干干净净屁股后面没有一大把电线什么的,这些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

  读书报:当下网络文学中奇幻题材、穿越题材、盗墓题材等小说十分流行,发行量动辄都是十几万册,这是很多作家投身文学,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却很难达到的发行量,您觉得有压力吗?《来吧孩子》发行量多少?

  池莉:中国以前没有真正的畅销书写,现在在网络上萌芽了,这很正常,网络这个东西适应文化快餐。一个成熟的作家知道发行量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判定的变数,因此不应该有什么压力,正如曹雪芹和鲁迅都无法判定他们自己的发行量一样。到目前为止,我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去年新长篇《所以》20多万册了,现在继续走;新散文集子《熬至滴水成珠》10万册了,现也在继续走;最新的《来吧孩子》开印20万册,走得挺好。对于一个深居简出不上电视不上网络的作家来说,这个量我觉得足够足够。我真的很满足并深深感谢跟随了我多年的读者。

  读书报:我知道读者在您的心目中分量很重,博客关闭之后,您和读者的互动靠什么?现在很多网络写手的成名,读者的参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有的读者甚至参与写作,把他们的想法直接告诉作者,如果让您也来一次体验,您会接受这种写作方式吗?

  池莉:我不会采用你说的这种方式。我与读者已经互动20多年,我们靠心灵感应。那是一个更隐秘更精确更恢弘和灿烂的私人空间,我知道他们,他们知道我。

  读书报:近几年,作家们的创作速度普遍慢下来了,网络小说的创作速度却日益见长,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池莉:一般说来,从容的写作总比仓促的写作值得期待。但是,写作速度的快慢并不直接等于作品质量,写作的缓慢也并不等于从容。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作家是否长期浸润在文学之中,是否能够随着年月的增长有提高和进步。

  读书报:这两年,听说你“隐居”起来了?为什么?

  池莉:从20多岁刚刚出道开始,我就是一个独行的人,天性孤独。我一直不入文坛圈子,不拜师不结交,天生就是孤僻性格。主要因为老是获奖,老是参加文学会议,电视台也拍过一些专题,像《东方之子》之类的,还有影视剧改编很多,大众感觉我就在社会的面上,没有感觉我是一个孤僻的人。

  人年轻时再孤僻也有一个功名心、虚荣心,也渴望社会认可,出来活动的就多一些。后来慢慢回归本性了,因为还是回归本性舒服,回归本性才能够有最好的心态和最多的时间去阅读、学习、思考和写作。

  大约10年前开始,我首先拒绝了电视,任何节目都不参加。慢慢又不再参加文学笔会,改成自己去旅行,收获很大。再后来,我又开始种地(蔬菜),十分喜欢这种体力劳动,于是集体活动就很少出现我的身影了。对于经历过的热闹,我都不是很喜欢。这大概就是我隐居的原因吧。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