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电视,蔡澜先生现身台北某美食展,黄色和尚袋依旧,三彩手绘领带依旧,对“少油少盐少内脏”的抱怨依旧,只是嘴唇和下巴上长出了一圈胡须,黑质白章,气韵生动,“白胡子老头”比孤立的“老头”更有看头。遂抄起手机发短信:“美髯公新造型,赞一个!”
睡醒,收到回信:“那是因为家母去世守孝而留。九十八,是笑丧。”
真的是。蔡家长寿基因甚强,父“笑”在过生日那天,过的是九十岁生日;母更增寿九十有八,“笑”到最后。蔡澜曾说,她老人家九十多岁了,依然每日XO,而且从早上就开始喝,又因每日燕窝,“皮肤比儿女们白晰”。
XO没找到,却翻出了春节前在合肥录电视节目时蔡先生送我的书:《蔡澜的生活方式》(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有两本,同一个书名,同一个作者,分第一和第二。前一本都是各种饭店,后一本于饭店之外,多了一堆冷门香港小店,有布料店、袖扣店、眼镜店、裱褙店、象牙麻将牌、金笔打火机,琳琅满目。除了店,一句废话没有。之所以好看,一是这些小店,别说外地游客,就连香港本地人也未必知道;二是所谓“生活方式”者,切不能空谈,见过很多名流畅谈生活方式的书或访谈,大都空谈概念,不谈“血拼”而一味大洒狗血,只有“生活”没有“方式”。消费社会,人必“方式”着,“生活”才有所附丽。
《蔡澜的生活方式》里每一家店铺,都附有地址电话,与之前的《蔡澜逛菜栏》(皇冠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一样。后者乃同名电视节目之衍生产品,即选定几个城市,蔡领队,带一名大厨,携几个美女,往当地菜场挑选地方时令食材,找家饭店烧出来大快朵颐。在上海,蔡问我苏州有什么好去处,我说了几个地方,也包括苏州名士叶放先生的私家园林,说可买了东西到那里去烧来吃。好像是去年春天的事,年底,《蔡澜逛菜栏》新书和光盘寄到,各地的菜场及饭店活色生香,地址电话自是一应俱全。翻到苏州那页,果有蔡、叶二翁于叶之“南石皮记”园林之中,众美环伺之间,品茗听戏之艳照,照左赫见说明一则,题为“特色餐厅———南石皮记工作室”,除简要说明该处可提之餐饮品种及菜单方式外,照例有地址电话,号码前还专业周到地冠上苏州的长途区号。此书我一直不敢遵蔡嘱送给叶,春节后到叶家喝茶,听主人抱怨说近来不知何故常在家接到不同口音之订座电话,我只好唯唯诺诺,连声附和说怪事怪事。
上网找《蔡澜的生活方式》出了第三没有,在时报悦读网(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在“不同世界不同梦想”时代不能上的这个网站,8月可以上了)首页置顶处,见此书台版(时报文化2008年7月初版)的广告———“跟着香港才子蔡澜品香港,游香港独门心法一次传授”。往下拉,还是广告:“饭团团长张国立,媒体名嘴赵少康,千万大导陈可辛,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子善,不老顽童倪匡……破天荒三地名人一致推荐”。
台湾有清华也有交大,有没有华师大,不清楚。虽则要论“华东”,台湾肯定比上海更“东”,然而此“华师”与彼“华师”,此“子善”和彼“子善”,乃同一个华师,同一个子善乎?遂短信询之以子善,但有去无回。问宝爷,说子善东渡日本,大概找胡兰或兰成去了。
子不我信,岂无他人?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子善”不确定认不认得,推荐名单里排头一号的“饭团团长张国立”,我倒真的不生。话说国立,已从军事专家转型为美食专家,同一网站上还挂着他同一系列的好几本书:《张国立+赵薇的法国饭团》,《张国立+赵薇的上海饭团》,《张国立+赵薇的北京饭团》,《张国立+赵薇的香港饭团》。赵即张太,好死不死单名一个“薇”字。这对夫妻档,和蔡一样,以满世界寻找好吃好喝为己任。十几年前,我和张国立隔海做过同事,张太第一次到大陆前,张生在南京订了酒店,行前收到酒店发来紧急传真:“预定已确认,房间为XX号,请张国立先生和赵薇小姐直接到房间办理入住手续,万勿在大堂逗留。”
同一个“国立”,同一个“赵薇”———那么上路的酒店,以后我编《宝爷的生活方式》时,一定不能漏掉。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