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畅谈创作 阎彤摄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文城》上市两个月,余华首次亮相,畅谈创作并回应了批评。自开启预售以来,《文城》以首印50万册、预售当天即加印10万册的成绩迅速登顶各大图书畅销榜。读者及评论界的评论角度各异,许多人直呼精彩,也偶杂批评的声音,而余华泰然处之:“我已经被骂了快四十年了。”相比《兄弟》和《第七天》,这次大家的批评似乎温和了许多,还让余华有些不适应。“骂我的那帮人可能要歇一歇,等我下一本再出来骂。”他认为批评有两种,一种是真诚的批评,哪怕不同意也要重视对方的观点;一种是自以为是的批评,不必太当回事。一个人受到的关注和批评是成正比的,“应该把批评当成好事。”
《文城》是余华的第六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主人公林祥福从北方一路南下,寻找一个叫“文城”的地方,从而引出一段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透露,其实作品最初名为“南方往事”,但自己一直不满意。而更名为“文城”,则是来自其妻子的建议,他听了之后便觉得十分合适。“我当时选择‘文城’这个书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城是不存在的。”余华补充道,“它是一个开放的书名,但所有故事都跟它有关。”
余华把《文城》定义为“非传统的传奇小说”,和《活着》式的写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传奇小说的叙述通常是用故事带动人物,写实小说通常是用人物带动故事,所以传奇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故事,虽然传奇小说里也会出现令人难忘的人物。”余华解读主要人物林祥福:“我一直想写一个善良到极致的人,有的人可能认为找不着了,但我相信还有这样的人。我感动于人的那种纯洁的力量。”
《文城》从构思到完成足足花了21年,书中涉及很多木工知识,余华追忆起自己开始创作《文城》时的经历,那时网络还不发达,无法检索,所有的资料都得去北京琉璃厂的书店里翻找,再摘抄下来。“资料会给你的写作一个基础,你不一定用它,但是你心里有底。”
“短篇小说是一种工作,长篇小说是一种生活。”余华回忆起自己最初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时的情景。原本只是想在《收获》上发一篇短篇小说,当编辑来催稿时,他发现写成了中篇,再写下去又成了长篇。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很难控制的,短篇小说可能一个礼拜就写完了,其间生活很可能没有变化。但如果是一年、两年、十年,就会遇到很多事情,你的心态会变化,慢慢导致你的情节、人物也开始变化”。“《文城》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终于把它完成了,这让我信心倍增。”面对读者对《文城》是否会写续集的疑问,他回答:“原本决定不写了,因为如果再写21年,我已经82岁了,但出版后看到很多读者想知道人物后面的故事。我现在希望能写续集。”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