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推出《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等备受喜欢的作品之后,马伯庸再推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这也是继《长安十二时辰》后又一个备受影视圈追捧的优质题材。
4月10日下午,马伯庸来到位于成都科华路王府井的轩客会书店,做了一场读者分享活动。他透露,《两京十五日》正在被影视改编,目前处于打磨剧本的阶段。此外,非虚构《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影视版权也卖出去了,他还亲自写了剧本,“这是第一次写剧本。因为这部作品很特别,我觉得自己写剧本,会更合适一些。”
马伯庸多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都是明代。他坦言对“明代尤其感兴趣,因为这个时代里有很残酷的地方,也有很有趣的东西。而且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刚刚接触,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不过,他正在写的新作中,故事背景不是明代,也不是他很喜欢的三国,而是在近代,“清末民初,而且是在医学领域。”由于没有医学背景,他还边写作,边自学医学知识。
善于在真实历史中“考古”出文学线索的马伯庸,在70万字的《两京十五日》中,利用《明史》上一段仅40字的历史记载,结合关于明朝各方面的历史考据,合理推演出一段朱瞻基15天从南京回到北京的惊险故事:
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的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
自己,拯救大明。朱瞻基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又太慢,唯有水运,可以千里不停。最终由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