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16岁的花季年龄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变形,不能下地行走,重度残疾……20多年来,女作家钟倩凭借顽强精神和执着追求,发表将近400万字的内容,出版三部作品。她的自强不息感动了数万读者,成为残疾人和青年人的励志榜样。
文学就是与苦难抗争
钟倩上学时就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2005年,在她疼痛减轻时,朋友送来一本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主人公方丹的故事引人共鸣,红色的扉页像一束火焰,点燃了钟倩心底的梦想。
对钟倩来说,张海迪、史铁生是对她影响非常大的作家,“海迪大姐是我永远的榜样,史铁生的作品读了让人安详、沉静与深思,他们的人生经历更不容易,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从2008年起,钟倩开始用笔表达她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文学就是与苦难抗争,身处困境让我坚持独立思考和内省,身处困境让我寻找生命的意义。”钟倩说。
她的稿件开始见诸于各报刊,虽然开始只是小豆腐块,但也足以让她和家人感到欣慰和高兴。再后来,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她成了很多读者喜欢的作家,如今,她已经写下了近400万的文字,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她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内的文学大奖。
执着笔耕结出硕果,钟倩已经出版有《含泪的绽放》《泉畔的眺望》《金蔷薇与四叶草》等三部文学著作。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曾执笔力荐她的新书《金蔷薇与四叶草》,并赞誉有加。“经历了生命或思想炼狱走出来的,这样的人才能看到文学的境界,并采撷到最美味的浆果。在这本书中,轮椅上的女孩儿钟倩写出了特别美好的文字。我想,这是她给读者捧出的果实,超越了痛苦的文字也许更值得品味和深思……”
采访中,钟倩一直强调深度阅读就是深度活法,“要怎么写作就怎么活着,要怎么读就怎么活。”在她的散文中弥漫着一种诗的意境,她认为文学是一种心灵事件,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歌,诗歌是最硬核的核。“诗歌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使我们心胸开阔,可以抵抗平庸和物欲以及看似坚不可摧的各种壁垒。它是灵魂的保鲜剂,心灵的叶绿素……”
钟倩笔下越来越多的表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人物,这些生命个体,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色彩、他们在生活中搏击的姿态都深深吸引着她。在写作和阅读中,她对个体的认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悲悯,对笔下的人物感同身受,深入肌骨。面对这些“微尘般的人物”,她想起一位作家的话,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放弃任何一个生灵。
泉水是济南人的皈依
“她的文字流畅如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饱含了生命的激越感情。这种激越有强大的感染力,而这力量绝不是靠虚拟得来的,所以也就变得更加不同凡响了。”在她的《泉畔的眺望》中,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她写下了这样的序言。
张炜在序言中所说的“生命的激越”,让钟倩感同身受,她认为这就是生活的源动力,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济南是钟倩最熟悉的地方,患病之后她与这个城市隔开了一段时间,病情稍有恢复,她就感觉像经历了一次重生,城市里很多曾经熟悉的景象都让她感到新鲜和美好,她似乎重新认识了济南,她要让济南在自己的笔下生动一次。“越是熟悉的地方越不好写,作为一个80后的济南孩子,我对家乡深怀感念,我该用怎样的新视角审视自己成长的城市?”写济南她有三个原则:别人写的不写,史料堆砌的不写,人云亦云的不写。
写作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从家乡的泉水、街巷、老建筑,到生活的感悟、见闻,都变成她心底的声音,从笔下流淌出文字。“不经意间一些经历会触动你,让人油然而生许多打动人心的东西,让你突然睁开心灵的眼睛,恍若醍醐灌顶。”
她用一些细微的视角审视着家乡巨变,徜徉在泉畔,她更喜欢那些并不出名、少为人知的泉子,这些泉水默默流淌、有很多故事和经历,“他们是泉城的肉身”,钟倩这样比喻它们。“这个城市是写不尽的,泉水本来就是诗,是每个济南人的皈依。”
带去暖意与光明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牵动了钟倩的心。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战斗在防疫第一线,守护着城市的健康。疫情发生以来,钟倩从未停止阅读和文学创作,以笔为援,创作了大量关于抗击疫情、宣传抗疫英雄的文学作品,传递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2020年,她创作并发表大量抗疫主题和精准扶贫报告文学,如《“王自在”的心愿》《王自在抗疫记》《社区里的“逆行者”》《雪落黄冈》《80后作家致敬90后白衣战士》《90后女护士杨雪回信了》《你们守护大家,我来温暖你们》等。她说:“那些基层抗疫工作者和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的故事让人感动,一个作家在国家有难时不能无动于衷,我觉得坐不住,有一种责任感要书写他们,讴歌这些抗疫的战士们。”
“病痛很磨人,生活有意想不到的艰难或多难,只有更努力的阅读写作,坚持自己生命个体的色彩,才能保持生命原初的激情。”钟倩说。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这是她最大的欣慰,很多“粉丝”收藏和整理了她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聊城的一位老读者还在她每篇文章旁写下了评论,连以前给她打针的阿姨也关注她,对她来说这都是莫大的鼓励。
读者的赞誉是褒奖也是压力,在写作的路上,钟倩不想重复自己,希望有新的突破。虽然写作改变不了她的困境,但是能给别人带来暖意与光明。“像一束光的明亮,一眼泉的甘甜。”她说。
这些年来,她在齐鲁晚报发表了多篇文章,谈到多年来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结缘。她说:“晚报厚重的文化气息和平实儒雅的文风也影响了我,是晚报的鼓励和包容才有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我与晚报一起成长。文学之树常青,我与晚报共长情!”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