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百年风,百年雨 那些人,那些事——读季羡林《忆往述怀》

2008-04-15 23:08:37来源:光明网    作者:

   

书评人:许怡

    北大燕园,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多少梦想,记录了多少过往。从沙滩红楼到燕园旧址,从四书五经到后现代艺术,北大的兼容包并思使这它不仅仅是一座高等学府,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和骨气。如今校园辉煌如故,青松翠柏,鸟语花香,然而那些昔日里在微风乍起四周寂静的未名湖畔散步谈天的人们如今已不知去向。

    幸好,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一段恢宏历史所留下的点点痕迹。在那个特定年代的那批胸怀大志心系民族的学术泰斗之中,季老是幸运的。他的精神没有被政治动荡命运无常所毁灭,他的尊严也并没有因为拳脚相加的暴力而丢失。今天,他可以自由地发表内心所感所悟,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历史,那些人,那些事。

    虽为耄耋之年,但季老论起友人仿佛就在昨天。"此情犹思"中,季羡林回忆了自己的诸多老师和挚友,郑毅、冯至、张中行、许国璋……逝者已去,但是他们仍然光鲜地活在季老的记忆里。作为北大佳话,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被颂为"北大三老",名闻遐迩,三位老人不仅是低调淡泊、无欲无求的仁者,也是学贯中西、通读古今的智者。季老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张中行舒卷自如、独成天趣,金先生文章桀骜精悍、诙谐犀利。三人都是治学有治学有道治人有德的学者大家。

    《忆往述怀》中特别收录了季老一篇怀念故友张中行的佳作"我眼中的张中行"。季老评价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张中行也曾写过一篇《季羡林先生》,可见二人互相推崇惺惺相惜之意。两位老人随同居朗润园中,然而二三十年的时间并没有使他们成为至交,不过是"早晨起来,在门前湖边散步时,有时会碰上他。我们俩有时候只是抱拳一揖,算是打招呼……"季羡林极为欣赏张中行的学识文采,"中行本来学富五车,腹笥丰盈,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谈禅论佛,评儒议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这个境界对别人来说是颇难达到的。而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张老虽学识渊博可谓学界泰斗,然而为人淡泊宁静,不慕虚荣,淳朴无华,待人以诚。听说他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整个家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白墙灰地,屋里两个半新的书柜书,旧桌已成古董,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老人为这个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张老的思想和行事,颇具道家风范。他拒绝功名利禄,拒绝高官进爵。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这与季老的治人治学风格也及其一致。"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然而逝者已矣,思者永伤。我们同季老一样,深深怀念那些故去的前人,也以他们自由民主包容兼并淡泊名利的思想勉励自己,以求得内心的一份安宁和坚持的信念。草长莺飞,燕园中仍然是人来人往,脚步匆匆。但是当春夏之交,时至清晨,走在荷塘边,看着"依然烟笼一里堤的"景色,我们应该会想念那两位曾经在这里直抒胸臆,尽兴而谈的白发先生。想念他们默默如水的友谊,想念他们带给我们的每一份感动。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