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魔种》:无法了断的荒诞一生

2008-04-08 11:19:55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威利”的一生

    有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需要做些什么?

    这是我看完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之后,最想问自己的。

    留学,娶一个非洲姑娘,然后跟她一起到非洲过衣食不愁的日子,十八年后下决心离开这一切,再然后到柏林,与自己看上去不那么正常的妹妹一同生活,在妹妹的引导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唆”和“指派”也可以)一人来到了印度,寻找革命组织,树林中没有多少硝烟却充满孤独和滑稽,荒诞之后是投降,跟逃跑一样,投降没有什么好结果,住进牢房,再然后被妹妹托人营救(所谓不正常这也是其中表现之一,她可以送哥哥到一个荒谬的战场上,也可以梳理出多年关系营救亲人),遇到贵人了,可以在旁观别人糟糕生活境遇的同时,享受生命最后片刻的欢愉……

    主人翁“威利”是个普通人,有时候喜欢看书,但看上去他没看过什么。“威利”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比如说五十岁时,他猜想建筑才是他值得追随一生的事业。这多荒诞。更不用说他四十岁莫名其妙地来到印度树林中参加游击队了,这么一个大活人,在印度深山丛林的烈日下犹如行尸走肉。可是“威利”总还能给人一点意外,比如他的“没有道德感”。当他拉着有救命之恩的朋友的妻子走进卧室,几乎一声不响地把她给干了时,他心里没有一点不舒服,后来,“威利”也只是感到不要让自己的朋友知道这些才好。

    我猜度,奈保尔的这个深情笔下人物“威利”,会最终死在英国,跟他将来的自己一样。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期设计自己的人生,可这条看似不会有什么奇怪之处的路线图,竟是那么难以猜测。做什么,选择什么,决定什么,排斥什么,迎合什么,谁知道到底做了些什么呢?奈保尔把自己的困惑和疑虑都在这封笔之作中完成了。

    革命个体

    奈保尔没有像一个过来人一样质疑所谓的革命,但是你可以看到,所谓革命的荒谬以及革命者个体的真实原因。

    为什么要革命?这是一个谎言,至少我们看到,当革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项群体运动时,它自身的悖论就会展露无遗。革命依靠的群体力量,而由个体组成的任何群体,从内部来讲是不可靠的,制造他们做出同一个决定的原因和更深远的原因不尽相同,这就使人们在人性的前提下无法再制造出同一个臆想中的结局。

    “只有革命运动的高层人物才清楚各班的部署形式及作战方略;只有他们才知道解放区新扩大的范围。其他人都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跟随这场艰苦的战斗:在密林里长途行军,食物粗陋,饮水恶劣,终日里和一些战战兢兢又不情愿的村民打交道……”

    大革命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比尘埃还渺小,自己的命运被一股毫无逻辑的力量主宰。在奈保尔看来,一个人似乎要付出什么,才会得到这样的解释。此时“威利”这个曾以为选择了安稳而又不得不流浪了大半生的男人,生命就像丛林中的战斗一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匍匐前进。

    “威利”经历着这些似乎没有必要,又似乎只有经历过才能认清的命运,“没有回报,没有目标……没有什么可以托付身心”,最可怕的是“初时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了习惯”。身体和内心的痛苦像慢性病一样折磨着“威利”,尽管你知道,他的这一生的终点肯定是死亡,但面对如此不如意的痛苦时,还会为之悲伤。有时候,这悲伤大概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悲伤。“威利”有时候不像个流浪汉,他有自己的积极一面,至少想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也愿意尽自己之力去寻找、去探求,他愿意付出,以便和这个世界更好地沟通,可是“就在我努力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反而迷失了自己”。“革命”只是荒诞人生的一个片断,更多的不可理喻、不可解释的东西在“威利”的生命轨迹中层层叠现。你能说他五十岁时,一边享受着朋友的苦难,一边将自己的痛苦告一段落不时睡一下朋友的老婆,伴随着此时突降的人生理想不是一种荒诞吗?

    奈保尔封笔之作

    传说中,这有可能是奈保尔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不知道这位身份复杂的移民作家是不是觉得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而放弃了小说。对于奈保尔这样的国际顶级大师来说,写与不写真的可以身心自由了,甚至写或不写都会惊起世人的一片感叹。其实这没什么,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做某事的能手,也不能保证永远对这个充满热情,当到了厌倦、腻烦的时候,放弃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拿奈保尔来说,这部《魔种》从很多地方已经不经意流露出绝笔的迹象,就是说奈保尔有意或无意将它化作自己一生的总结。所谓总结,就是当一个沉沦、迷茫的人徒劳地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之后,一切都在侵入梦中的婚礼音乐中继续延宕或者停止消失了。奈保尔没有在书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一个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因为这已经不需要了,他看到了他所经历的世界,以及了解了关于他个人的世界观,还有什么比这样“唐突”地就此了断这荒诞的小说或人生更好的结局呢?

    不知道《魔种》算不算完成了奈保尔“文学生涯的总结”,但是显而易见,这部四年前的作品全然不同于他的处女作《灵异推拿师》(中文版与《魔种》同时出版),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猜想,作者对于两者寄予的希望也完全不同吧。《魔种》中的确包含了太多奈保尔自己想说的话,对于这部“第三人称”的小说来说,奈保尔甚至加入了大量的“我想:”,来让自己说个痛快。你不能不说,这是作者按捺不住的一种表现。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