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伟长评《我家姑娘回家时》丨普里切特,一个伟大的小作家

2018-01-16 11:36:40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伟长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游记、散文等体裁都有涉猎,说他样样精通有点过头,总体来说都干得不赖。

1.jpg [英] V.S.普里切特,《我家姑娘回家时》,朱扬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为了以示敬意,应该这样开始:V.S.普里切特先生,生于1900年,1975年封爵,逝于1997年。只差三年,他就走完了整个二十世纪。普里切特被誉为二十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大师,与他的长寿、多产和见多识广都分不开。人们对长寿者总是会给予一些善意的体贴,毕竟九十多岁时,普里切特还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一个无忧无虑的寡妇》。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游记、散文等体裁都有涉猎,说他样样精通有点过头,总体来说都干得不赖。


  一


  一个古董商人,总有一件宝物,会让他大多数时间里年复一年地惦记着;为了得到这件东西,他可以不惜去杀人。古董这个行业的心脏就是欲望,但是这种欲望是一个被欲望自身麻痹了的梦想。麻痹得如此之深,唯一的解脱,众人周知,只能是大难临头:破产、离婚、上法庭和死亡,牢牢攥着宝物的手,才会慢慢放松。


  普里切特在短篇小说《坎伯韦尔的美人儿》里,就古董行当写出了上述一段话,看上去特别深刻,是不是很有点十九世纪小说的派头?然而普里切特不动声色地,写了一个古董商的“宝物”竟然是一个姑娘,为了得到她,耐心等待,颇费心机。为了攥住她,更是用心良苦。有心的读者不难察觉,小说家释放出的烟雾弹。这是一个狡猾的小说家,让读者在感受云山雾罩的古董幕后时,不知不觉被带进了分叉的小路。他的老谋深算在于,被误导的读者醒过神来,还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走。想一想,在叙述诡计得逞后,这个小个子老头偷笑的神情。难怪他的同代人、同为小说家的尤多拉?韦尔蒂说,普里切特的小说都有一个燃烧的开头,像一团旺盛的火堆,飞溅的火花像一个个魔术戏法。


  从《巴黎评论》对普里切特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父亲是个商人,没什么艺术细胞,生意做得也不怎么样。十五岁时,父亲就把他赶去毛皮市场工作,因为父亲觉得毛皮这行大有前途。父亲显然错看了他,也许毛皮行当的确有前途,但普里切特未必有。好在普里切特的母亲,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善于用不同的口音和举止模仿遇见的人。这一点肯定影响了普里切特的小说创作,他就痴迷于写各色人物的对话。有的小说就以对话推进,在看似杂乱、孤立与分离的对话中,小说家的观念得以生成,当然,也有的高邈深远,我们捕捉不到。


  关于短篇小说,普里切特有自己的认知。短篇小说吸引他,首先是因为短小,不像写长篇小说需要那么大的耐性。其次,短篇小说能显示出一个由很多孤立的事件组成的确定的现实观念,这对他诱惑很大。在普里切特看来,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事是细节,不是情节。情节是有用的,仅仅在于它提供了那种不是描述性的,而是推动行动发展的细节。我们可以确认,对普里切特来说,短篇小说就是细节,他是个彻底的细节主义者。


  看一个作家谈论如何谈论小说,有时候比直接读他的小说,更能有效地认识他。普里切特的短篇小说观很清晰,富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可以抽出关键词:孤立的事件、确定的现实观念,还有必不可少的细节。孤立的事件,我理解为生活本身的无序,事件和事件并没有不言自明的因果逻辑,可供小说家可以随意差遣,其内在的联系如何产生,并不仅仅取决于小说家高明的技巧,也取决于事件的孤立状态是否可能发生联系。至于确定的现实观念?不妨理解为,一个作家在文本中构建的清晰的自我,它由分散在情节中的细节投射而成,表现为小说家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与众不同的看法。什么又是普里切特的细节呢?


  雷蒙德?卡佛帮我们找到了答案,说出了普里切特的细节观:一瞥。普里切特的小说观影响了卡佛,他接受《巴黎评论》访谈时,就提到了普里切特的名字,以示感谢。不仅如此,卡佛还有一篇文章《论写作》(On Writing),特别提到普里切特对短篇小说的定义:“Something glimpsed from the corner of the eye, in passing.”(眼角顺带一瞥)注意它首先是“一瞥”,然后,如果我们够幸运,它则能够照亮瞬间、赋予鲜活生命和更宽广的意义。卡佛强调:短篇小说写作者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投入这一瞥中,充分调动他的智识和文学技巧,去施展他的才华,把握认识事物本质的分寸感和妥帖感,说出他对那些事物与众不同的看法。卡佛接受了普里切特的“一瞥”,并就如何完成这一瞥,进行了技术性的提升。这神乎其神的“一瞥”,就是普里切特的细节观。卡佛的“与众不同的看法”,与普里切特的“确定的现实观念”,异曲同工。只不过卡佛似乎更为自信,也更坚定一些。


  普里切特将小说细节放在了人物对话中,同对话推动情节,推进故事。他就不是一个热衷编写情节的小说家,对话把他从情节中解救出来。对话就是普里切特的诗学形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对话是我可干好的一件事,经常干和喜欢干的,对话是我最接近于诗的作品”。对话写得这么好,但普里切特说自己写不来舞台剧,听着就像是一种嘲讽。


155.jpeg
V.S.普里切特


  二


  普里切特的眼角瞥见了这样一群人。一群把内心生活挂在舌头上的人,他们混迹于普里切特的小说中。这些人就像蹩脚的演员一样,熟练又夸张地自顾自地表演,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普里切特无意设置起承转合的情节,而是将小说人物赶入一个特定空间,比如旅馆、酒馆、古董店、牙医诊所、破产的工厂,还有运尸体的灵车,听任他们公开表演。总之,会有一个空间,可以安放他们的喋喋不休。这群人各执一词,说的都是孤立的事件。普里切特通常使用明喻、暗喻和意象,让这些小说细节慢慢汇合,小说家的观念从中慢慢生长。这符合英国喜剧文学的传统,内敛又深沉,拒绝流于表面的肤浅笑话。


  在《西班牙的罪恶》里,我们七个人围着桌子一坐下来,就开始吵吵嚷嚷,先是各自抱怨座位安排得不对,接着为吃什么喝什么彼此较劲,一个提议喝酒,一个说喝汤,中间还说到了某人差点淹死的那个夏天。“我们又说汤不好喝,酒也很糟糕,店主上来的每一样东西都不好吃,但是店主说汤是好的,酒也是好的,最后我们又说一切都是好的。我们告诉店主,饭店挺不错的,他说不太好,的确有点糟。”这是普里切特的喜剧风格,在一段话中埋伏着若干曲折的爆点,彼此咬合,你进我退,莫衷一是,是不是依然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关于饭局中毫无意义却又兴致勃勃的话题。


  《一只苍蝇》中,我去看望破产的父亲。已经六十五岁的父亲,亢奋不已,握着拳头,教导儿子:“你给我听清楚了。我们都会担心忧虑,但是必须想得更大更好,应该有远大的抱负。拿你来说,你只是一个讲师,在大学城里给一帮人上课,我可不会就此心满意足。我要给全世界讲课。你的头发掉得很厉害,你的岁数不小了,得知道怎么生活了。”滔滔不绝的父亲似乎忘了,他已经破产了,身无分文了,但这不影响他教育儿子。要不是一只苍蝇来打搅,这场关于抱负和生活的演说还得持续,父亲完全不在乎,外面人说他是一个老骗子。


  会说的还有一大堆,譬如有个爱讲故事的牙医,“他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牙医”。这位牙医先生的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拔牙时会给病人讲故事,比如他讲过一个恋母情结的故事:“我成功地糟蹋了我父亲的家产后,花光了他的每一分钱。然后我就结婚了,没过多久婚姻就被我给毁了,我跟一个法国姑娘私奔了,十八个月后这姑娘死了。母亲过世后,我父亲又结婚了,和一个年轻得可以做他女儿的姑娘结了婚。我把那姑娘从他手里夺走了,跟她结了婚,我们共生了七个孩子。”再譬如,有个喜欢在酒馆谈论爱情的老女人,五十七岁的她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水手,厮混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她似乎很难过,借酒浇愁,寻求慰藉,这已经是第四个青年了。她低声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没人可以打击我。我五十七岁了,我可不是小姑娘。”


3.jpg
《不负责任的自我》


  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人物,这都些什么样的人呢?英国批评家詹姆斯?伍德的《不负责任的自我》一书中,就有一篇文章《V.S.普里切特与英国喜剧》,重点分析了普里切特的三篇小说——《幽默感》《摔倒》和《我家姑娘回家时》。伍德说,普里切特是典型的英国作家,他的喜剧产生于人物的内心幻想和客观现实之间奇怪的冲突,内心膨胀的人物常常见于普里切特的小说中,并且这些内心膨胀的人物可以解读为,英国扩张投射在国内民众身上的廉价镜像,詹姆斯?伍德认为这是一种英国特征。


  问题在于,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想象普里切特写作《幽默感》的1938年,英国处于怎样扩张的境地,并且这种扩张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难以清晰地理解詹姆斯?伍德的解读和判断。《幽默感》写了一对情侣,开着灵车将一具尸体送回死者母亲家,沿途经过英国小镇,人们纷纷脱帽致意。女朋友突然大笑道:“这感觉是国王和王后的待遇。”伍德从中辨认出了英国文学的喜剧传统,并猜想普里切特创作这段情景时,应该想到了狄更斯《远大前程》里葛吉瑞夫人的葬礼,本该肃穆庄严,最后变成了闹剧。对着詹姆斯?伍德的解读,再看看普里切特的小说,这让人袖手无策,显而易见的阅读障碍就横在眼前。到底从何去感知这种喜剧呢?或者说,还有必要拂去历史的灰尘,去寻找普里切特当时的喜剧么?如果忽略小说的创作年代,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有一个姑娘,在镇上一家旅店做服务员,当地修车行老板的儿子喜欢她。姑娘不乐意,嫌他没有幽默感,一心想要离开小镇。这个时候,“我”出现在了旅馆中,两人迅速就好上了。老板儿子常常开着摩托车跟踪盯梢。“我”带着姑娘去看父母,老板儿子跟踪而来,路上出车祸死了。“我”家里是开殡仪馆的,于是用灵车将尸体送回老家。姑娘坚持要一起回,“我”父亲说,这不妥,一个姑娘坐在灵车上,待在棺材旁边,看上去她就像是搭便车的,这没有尊严。姑娘坚持要坐灵车,还突然将嗓门拉到最高,吼道:“况且,我还没坐过灵车呢。”于是灵车载着二个人和一具尸体,路过小镇时遇到别人礼节性的脱帽敬礼。这个姑娘就像看笑话一样,看着人们脱帽致意,并说出了“这感觉是国王和王后的待遇”。


  之所以重新讲述一下小说的故事梗概,是想说今天阅读普里切特,按照詹姆斯?伍德的提示,我们会遭遇一些理解上的障碍,并因此错失一些内容。按伍德分析的那样,小说本该悲伤的结局变成了闹剧,属于典型的英国式喜剧。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有其他的妙趣么?比如在那些分散的细节里,是否隐藏着一些有趣的东西?


  一个姑娘坚持要坐灵车的最终理由,居然是她从来没坐过,并不是因为棺材里的男人曾经爱过她。更巧妙的是,这家人还真的接受了她这个理由,让她坐进了灵车,哪怕这样看上去,她真的像是一个搭便车的。这个细节能起作用,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所建立的日常规范,没有人会真搭灵车的便车,也没有人会因为没坐过灵车就想去坐一次,但是在普里切特的小说里,这一切都发生了。这三个人的关系设置也有机巧,缠绕又戏谑,试想当时的场景,一对情侣,驾驶着灵车,女的还蹦蹦跳跳,大呼小叫,开心得不行。灵车后面装着一口棺材,棺材里头躺着才死两天不到的情敌。见灵车驶过,人们脱帽致意,女人照单全收。


  小说营造的氛围真够诡异的,悲伤早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普里切特的小说细节,嬉闹之间,正经和戏谑的对照,荒唐和无序,在对话中得以呈现。


  


4.jpg
《普里切特的世纪》


  小说集《我家姑娘回家时》,有十四篇短篇小说,选自兰登书屋出版的《普里切特的世纪:小说、评论、散文精选集》。原书的平装本厚达七百三十六页,正如书名所显示的,基本反映了普里切特完整的写作生涯。


  写于1989年的《影像行业》,时年八十九岁的普里切特真是宝刀未老,写一个摄影家给作家拍照,一番搬弄和交流。图片展出后,作家看见镜头中的自己,像一只令人忧郁的青蛙,秃着脑袋,漂浮在养鱼缸里,而他的书房拍得像一个阴冷的鬼屋。人的尴尬,交流的无效,嘲讽从中滋生,人们大多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虚构和表达他者。


  普里切特清醒地意识到了英国喜剧的局限,他期望通过创作反抗这种英国性,根深蒂固的影响岂是说能反抗就能反成的。不管怎么说,普里切特企图拓展英国喜剧的边界。伍德提醒说,即便如今人们已经不怎么读他的作品了,但因为普里切特温柔的文学奋斗——将英国喜剧扩大化、俄罗斯化、国际化,其写作风格依然堪当典范。普里切特的作品受了狄更斯和契科夫的双重影响,他试图努力融合这两者的特点。这显然并不容易,甚至也不太可能,也就意味着普里切特小说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从普里切特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来看,称得上杰作的小说作品的确不算多。一个试图融合俄罗斯喜剧和英国喜剧的写作者,他在创作中遭遇的困难,大概和这两个国家文化的差距一样大。普里切特的小说创作才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杰出。客观地讲,至少他的小说创作,就没有他的评论那么强而有力,讲究文体和见识不凡。关于这一点,詹姆斯?伍德说得更鸡贼,他借用普里切特评论别人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除了天赋之外,首要条件是,心中要有宽广而专一的目标。伍德认为,普里切特就没有专一的目标,他缺乏专一性,所以普里切特是一个伟大的小作家。


  八十年前的短篇小说,今天还读得进去么?要知道,在普里切特自己的国家英国,都没什么人再去读他了。不过,这也没什么,绝大多数写作者早晚都会被遗忘,再说不是还有我们中国读者么?从全世界范围内,去打捞那些被遗忘的写作者,我们干得真不坏。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