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20世纪获诺奖的唯一美国黑人女作家拿什么征服了评委?

2017-09-22 10:39:19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王家湘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31—),是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作家。

blob.png
  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31—),是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作为20世纪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和第八位获得此奖的女作家,莫里森克服了性别和种族的双重障碍,成就来之不易。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俄亥俄州的钢铁工业小城雷恩。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于大萧条时期的1931年。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她12岁就开始打工挣钱,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进入华盛顿市只收黑人的霍华德大学,1953年获得了英美文学学士学位,后来深造于康奈尔大学,对福克纳和伍尔夫等作家颇有研究,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开始了教书生涯,先在南得克萨斯大学,后回母校霍华德大学执教。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莫里森开始试笔,并常和一批诗人及作家聚会,尤其在她婚姻出现裂痕后,更以写作来求得精神之寄托。莫里森1964年离婚后离开了霍华德大学,受雇于兰登书屋做教科书编辑,三年后到总部任编辑。


  也是在此时,她认真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她从1970年第一部作品出版并蜚声美国文坛起,迄今已创作了七部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沥青娃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和《天堂》(1998)。除写小说外,莫里森还发表了不少文学评论,收入文集《在黑暗中表演:白色性和文学想象》(1992),并且编辑了《黑人之书》(1974)。莫里森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政治意义。瑞典学院在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决定中,称赞莫里森“在她的以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笔者认为这“极为重要的方面”,指的就是美国黑人的生存境遇,以及在逆境中生存而仍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尊严和独立存在的自我,这也正是莫里森作品的政治意义所在。她的作品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在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和集体中,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莫里森通过人物的命运表明,黑人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内容和所反映的现实方面比前两部作品都更为深广,人物也更为复杂。小说描写了麦肯·戴德第三自我认识发展的过程。他离家去找寻父亲和姑姑早年发现、但后来不知去向的黄金,结果寻到了自己的根,了解了有关自己祖先的传奇般的历史。麦肯的经历象征了黑人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吸取精神力量,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莫里森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意图时指出:“我的作品就是要说明,这(即保持与祖先传统的联系——笔者注)正是我们的任务。一个人要是扼杀了祖先,就是扼杀了自己。我想指出这样做的危险性,表明那些完全依靠自身、不去自觉地与历史传统接触的人不一定有好下场。”


  小说在几个不同的叙述层次上交叉展开,表现出影响麦肯成长的多种社会因素,其中主要的,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是麦肯所生活的黑人社区的历史、特性及该社区在所在城市中的地位,麦肯的家庭背景,他的好友吉他的家庭背景及秘密黑人组织“七月社”的情况,以及有关麦肯的曾祖父的传奇般的历史。莫里森利用从黑奴时代起就在美国黑人中广为流传的、关于不甘心做奴隶的黑人独力飞回非洲去的神话,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挣脱束缚得到精神上解放的象征。小说开始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黑人史密斯宣告自己将从医院楼顶用翅膀飞到湖的对岸,结果摔死,导致目睹这一景象的露斯在惊吓中生下主人公麦肯。小说结束时,麦肯回到南方故乡,听到了自己曾祖父所罗门飞回非洲的传说。小说就在黑人成功或失败的飞向理想世界的斗争的气氛中,在麦肯的父亲麦肯·戴德第二和姑姑派莱特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麦肯身上的影响与冲突中发展到高潮。小说第一部分以麦肯出生成长的北方城市中一个黑人聚居区为舞台,展现了这一基本冲突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则描写了麦肯回到南方,沿着派莱特年轻时的足迹去寻找失去的黄金,最后回到故土,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如同《苏拉》中谷底的得名一样,主人公的姓戴德也是种族歧视的历史见证。麦肯的祖父姓所罗门,是个黑奴,南北战争结束后黑奴获得了解放,在对黑人进行登记时,喝得醉醺醺的白人登记官把应登在“父亲”栏下的“死亡”一字错写在了“姓名”栏下。祖父因为不识字,多年后才得知自己登记表上正式的姓竟然是“戴德”——死亡(Dead)。他得到自由后,整整花了16年时间,把一小片荒地开垦成了农场。白人骗他,让他“在什么纸上画了押。我不知道是什么,他们就对他说,他的财产归他们了”。被欺骗的老麦肯·戴德怒火冲天,拿着枪坐在农场的围墙上保护自己的财产,被白人打死。这时,他的儿子麦肯第二只有16岁,怕被白人斩草除根,就带着12岁的妹妹派莱特逃离家园。在一个山洞中躲藏的时候,麦肯第二打死了一个也在山洞里躲藏的白人老头,发现老头身下一块绿油布遮住的洞里有三袋黄金。这时,他感到“生命、安全、阔气的生活像孔雀开屏一样在他面前展现”,但是派莱特眼前出现的却是父亲的身影。她在洞中拼命高喊爸爸,追寻这个身影。她的哥哥此时只顾用绿油布把黄金包起来,要带着黄金和派莱特一起离开山洞。派莱特不肯拿走黄金,兄妹两人争打了起来,派莱特拿起了麦肯第二杀死老头用的刀子,逼得麦肯第二只能只身逃出洞去。三天后,他回到山洞,发现妹妹和黄金都已不知去向。他来到北方,拼命挣钱,因为他坚信“钱就是自由,唯一真正的自由”。他逐渐挣下了两处房产,然后手里攥着这两所房子的钥匙去向黑人区中唯一一个黑人医生的独生女露斯求婚。当麦肯第三出生时,他已是拥有一大串房门钥匙的房产主了。


  主人公麦肯出生的这个黑人社区,是在白人世界不予承认的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他的家在“不是医生街”上。作者告诉我们,这条街正式名称是“主街”,在19世纪末,该城唯一的黑人医生在这条街上住下、开业,从此黑人便称之为“医生街”。但是市政官员们正式规定,这条街名是“‘主街’而不是医生街”。从此,黑人们就称之为“不是医生街”了。莫里森在小说中一再用黑人居住地的名称或黑人姓名的由来反映黑人的存在得不到白人社会承认的现实,读者从这可笑而荒谬的现实中,也可略见美国黑人辛酸史之一斑。


  对待这个不公正的社会,《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麦肯第三之父和白人有杀父之仇,为报此仇,他杀死了一个偶遇的白人老头。此后,他对白人世界的报复全部反映在他不断聚集财富的努力上,而且千方百计要儿子也和他同心合力地赚钱。这种认为只有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才能保证黑人得到真正自由的信念,使麦肯第二逐渐丧失了天良。他甚至用枪逼着贫苦的黑人房客交房租。他的妻子露斯更是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有钱的黑人医生的独生女,母亲又很早去世,她孤零零地长大。她对儿子说:“我住在一所把我压成了一个小包的漂亮的大宅子里。我没有朋友,只有想摸摸我的衣服和白丝袜的同学。”父亲把她当做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她也把全部的感情寄托在父亲身上。丈夫怀疑她和死去的父亲之间关系亲密得不正常,因而再也不和她亲近。此后,她只能把一切感情的需要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直到麦肯四五岁了还让他吃自己的奶,使儿子得了个“奶人”的绰号。作者在露斯身上表现了把自己作为男人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的女人的可悲可怖的命运。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活的麦肯,只有和姑姑及好友,一个名叫吉他的穷苦黑人在一起时才有欢乐。对现实的不同认识逐渐使这两个朋友之间出现了不和。麦肯不愿正视黑人在美国社会受歧视的现状。他反正有钱,可以自由地到美国的任何地方,去寻找一个金钱可以买到的“黑人天堂”。吉他在亚拉巴马州度过童年,父亲死在锯木厂电锯下。他到北方后在汽车厂做工,住在黑人贫民窟,对黑人的处境强烈不满。特别到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不断传来各地都有黑人被种族主义分子杀害的消息,吉他的变化更为明显,最后他参加了“七日社”,这个组织专门对付残杀黑人的白人。此后,两人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麦肯和姑姑之间感情很深,受到姑姑很大的影响。他从姑姑嘴里第一次听到了《所罗门之歌》这首歌曲,它最终帮助他和黑人文化认同。姑姑和麦肯的父亲完全不同,莫里森在她身上集中表现了不受物质社会腐蚀而注重人本身的价值的观念,是所罗门家庭传统的继承者。她完全生活在资本主义物欲生活之外,颇具几分神秘色彩:她没有肚脐,会施行黑人民间流传的巫术魔法,左耳上吊着的一只铜制匣式耳坠里装着一张写有自己姓名的纸条,住房里挂着一个沉甸甸的绿色油布包。她的生活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在哥哥杀死白人老者三年以后,她重返山洞,把死者的白骨拾在原来包黄金的绿油布中,一直带在身边。她的父亲被白人杀死,而这个白人老头又被哥哥杀死,包中的尸骨是派莱特继承下来的美国种族关系的历史重负。一心只想通过聚敛物质财富摆脱受歧视地位的麦肯第二始终认为妹妹拿走了黄金,丝毫也没有想到这包中包的根本不是当年那不知去向的黄金。


  小说第一部分结束时,麦肯生活中的矛盾已经到了总爆发的关口。他在父亲的鼓动下,去找吉他帮助偷出派莱特家里挂着的绿油布包。吉他此时正需要一笔钱以执行自己在“七日社”的任务,便同意了。他们偷出绿油布包后,发现预期的黄金竟然只是一堆枯骨。麦肯要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想当父亲的小听差了。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钱,既然姑姑没有从山洞中带走黄金,那么这黄金必然还在故乡的山洞中,于是他动身回故乡,去寻找他以为会带给他有意义生活的黄金。


  麦肯寻找失落的黄金之路也是痛苦的自我认识之路。他带着皮箱,穿着都市阔人穿的三件套西服和时髦的皮鞋上了路,但越是向南走,离故乡越近,这些行头就越是累赘,越显得可笑和无用。等他到了在弗吉尼亚州穷乡僻壤的老家时,他意识到:


  在这里,什么也帮不了他的忙——他的金钱、汽车、他父亲的名位、他的套装或皮鞋,全帮不了他。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他的累赘。除了他那只摔坏了的表和装着200美元钱的皮夹子以外,他出发时所带的其他东西全都不在了。


  在漆黑的树林里听着黑人猎手活动的声音,他明白了吉他为什么对童年时南方的生活如此不能忘情,感到自己在这时才真正了解了吉他。他从故乡流传的童谣和老人口中得知曾祖父“飞”离奴隶命运的经过,弄清了派莱特的绿油布包中包的其实是她自己父亲的遗骨。他从岁月中残留下来的传说和歌谣、地名中串起了自己家庭的历史,跳出了金钱和物质的禁锢,认识了人的价值,也认识到自己三十多年利己生活的自私和可耻。作者通过麦肯的经历表明,对自己民族历史传统的背叛及对中产阶级白人生活价值的追求,使他成了个自私自利、生活空虚的人,只有从民族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认识个人的地位和使命,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blob.png
  作者: 王家湘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
  出版年: 2017-7
  页数: 56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3949174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