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彭程评《俯仰流年》:岁月与感怀

2017-08-17 16:11:0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彭程

   
怀旧是人之常情,尤其当渐入老境,更会不时悄然来袭。詹福瑞先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俯仰流年》,书名就已经足够醒豁地提示了其内容。

blob.png
  三棵老枣树,杜凌云绘。图片选自《我们的老院》

blob.png
  《俯仰流年》詹福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怀旧是人之常情,尤其当渐入老境,更会不时悄然来袭。詹福瑞先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俯仰流年》,书名就已经足够醒豁地提示了其内容。几十篇文章,谈人记事,抒情论理,内容林林总总,但多数都涉及某种与时间有关的维度。今和昔,当下与过去,时光的两端接续围拢起来,便催生了作者心中深深浅浅的意绪,化作文字,便有或浓或淡的怅惘之感,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部书最感性也最为动人的部分,当属第一辑中作者对于自己童年少年生活往事的追忆。对于每个人,生命的那个阶段都是感受最敏锐、印象最鲜明,彼时经历过的人和事,几十年后往往依然铭刻在心。作者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回忆中既有超越具体时空的儿时情趣,也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印痕。《姥姥家》里的姥姥、姥爷、舅舅、大姨和二姨,命运大多坎坷侘傺,悲苦之处令人欷歔不已。《村里的同伴》中那些儿时伙伴,弱智的四头,俊俏的表妹素素,绰号“二特务”的小学同学,因了禀赋、个性以及与时代的纠缠,而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其间的期望与挣扎,幻灭与无奈,让人感慨。即便是日常生活,寻常物事,被时光窖藏后,回忆中也沁溢出一缕别样的温馨。《冬暖》一文,对于故乡冬天砭骨严寒的描绘真切细腻,北风怒号,土地冻裂,屋子仿佛冰窖,读来恍如身临其境,而来自父母的关爱,仿佛炕沿上那盆红红的炭火以及被母亲提前焐热的被窝一样温暖。《家常菜》如数家珍般盘点了那个贫瘠年代的美食,无非是冻豆腐、小葱蘸酱、土豆炖豆角、酸菜粉条汆白肉等家常菜肴,但因为和家乡、童年有关,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滋味。这些篇章中,作者封存的记忆被唤醒,借助大量真切生动的细节,出色地实现了对往事情境的还原。这些内容因为具有普遍性,而最容易令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感同身受。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灌注,但却不泛滥夸饰。即便是表达至为深切的哀痛之情,文字间氤氲出的情感色调也是哀而不伤,具有一种节制蕴藉的气质。


  根据书中的排序,其实也是应和着作者的生命流程,回忆中开始走来了众多的学界人物。第二辑的内容,大部分是缅怀前辈学者。韩文佑先生,魏际昌先生,詹锳先生,傅璇琮先生,任继愈先生,雷石榆先生……既有作者不同求学阶段的恩师,又有工作中结识的长辈和同事,交谊深笃,声气相投。他们身上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标举的“士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他们的道德风骨和学术文章,淡泊名利和潜心向学,堪称读书人的楷模。与当今日趋浮躁功利的学风相对比,难免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慨。他们的个性气质,在本书中也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予以呈现的,虽然经常只是寥寥几笔。如李白研究专家苏仲翔先生亦是书画名家,饱经磨难依然不改豪爽旷达,旅次中见到一家“太白酒楼”,酒兴大发,便与店家说好,展纸挥毫,以字换酒;担任多年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一代大儒任继愈先生,则是“望之严整,即之温厚,听其言淬炼而不乏幽默”,以其思想、学问与人格的力量,营建了一个虽然不见形迹但又确凿存在的气场,让每个员工内心都存有一种底气。


  书中表露的抚今追昔之感,不但体现在对于具体的人和事的追怀上,而且也体现在情和理的发抒和探究上。这一点主要见之于后面两辑的文章中。古典文学研究是作者的本行,因此很自然地,他多以这方面内容作为激发情感、启迪思想的线索,于出文入史中,展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会稽山之夜》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己夜宿会稽山的感受。夜色清寂,万籁俱静,唯有月光无声地流淌,他想到了在此留下不少佳话的谢安、王羲之等古代名士,愈发理解了他们寄情山泉林壑、与大自然无比亲近的心性,领悟到这座名山正仿佛是一只“澡雪精神的净瓶”。《寻踪古代读书人》可谓是对这一群体最为主要的精神属性的详尽描述:修齐治平、致君尧舜的救世理想,优游林泉、沉醉烟霞的遁世情怀,安贫乐道、威武不屈的人格操守,手挥目送、求真问玄的自由心灵……对比当今在权力和资本的夹击下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日益鄙俗化的现实,这样的追怀,不由得让人生发出颇为复杂的叹惋。


  当然,作者并非泛泛地发思古之幽情,更主要是为疗治当下的诸多弊端,寻求一份来自时光深处的启迪。不少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入他关注的视野,他的贬责和倡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深刻认知。《我们正忘掉自然》一文视域开阔,既诗意盎然地描摹了古代中国人和大自然水乳交融般的和谐关系,又通过西方当代生态文学作品揭示了欧美作家对自然的倾心,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不但给人们提供生存的资料,也参与了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格调变得越来越卑下,与日益疏远大自然有着密切关联。有鉴于当前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在《清雅与现代城市品格》中,他将“清雅”这个原本衡量古代士人审美情趣的指标,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应该具有的品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处的人文气息,以期纠正贪大求全、追逐奢华、过分物质化的弊端。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便是作者从所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中,发现了对于当下生活具有借鉴乃至警示作用的资源,从这个角度不妨说,他的所思所感,也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个性化、具体化的表达。同样,这种面向重大问题的发声,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价值关切的接续?


  如果给这部作品归类的话,无疑是一部学人散文,从内容方面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厚重的蕴涵,从表达层面看,也具有鲜明的古典美学审美表达方式的韵致。某些学者散文不乏思想见地,但文笔却显得枯涩单调,此书的不少篇章却颇富文采,于质朴晓畅中寓婉转摇曳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情与理的交融、诗与思的结合,堪称难能可贵。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