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随着中国嘉德2018春拍上海精品展揭开帷幕,这件中国美术史上的扛鼎之作、博物馆级世纪巨献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被称为“徐悲鸿艺术创作顶峰时期的经典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亦是唤起中华民族觉醒的史诗巨篇,堪称民族瑰宝”——徐悲鸿《愚公移山》震撼登场!
徐悲鸿 愚公移山
1940年
布面 油画
46×107.5 cm
发表:
1、《徐悲鸿遗作集》,图版28,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1954年出版;
2、《悲鸿在星洲》,欧阳兴义编,P12,艺术工作室,1999年1月出版。
展出:
1、徐悲鸿遗作展览,展品第28号,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1954年;
2、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作品观摩与学术研讨会,徐悲鸿纪念馆,北京,2006年6月7日。
备注:
此作计划收录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徐悲鸿全集》中。
估价待询
世纪巨制《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是年徐悲鸿经泰戈尔引见,在印度会见圣雄甘地,并为其画像,徐悲鸿从这位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圣贤身上,看见了中国古代寓言中愚公形象的精神相承。“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后世用以比喻知难而进、有志竟成的行为。徐氏业已酝酿二十余年的“愚公移山”,终在此时臻于成熟。
徐悲鸿30年代留影
同年,徐悲鸿着手创作大型人物绘画《愚公移山》,共创作油画版本两件、中国画版本一件及草稿与人物写生数十幅。其中,油画大尺幅版本及中国画版本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此次中国嘉德隆重推出的《愚公移山》为第一稿,尺幅为46x107.5cm,全面展示了徐悲鸿作为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在中西绘画融合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具浪漫主义英雄情怀。该作品后被中国美术史定位为“徐悲鸿艺术创作顶峰时期的经典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亦是唤起中华民族觉醒的史诗巨篇,堪称民族瑰宝。”
1940年6月徐悲鸿寄给黄孟圭与泰戈尔合影的照片
1939年12月6日,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经新加坡、仰光、加尔各达,抵达圣地尼克坦。1940年2月,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由此展开了《愚公移山》的创作。1941年4月,美国援华联合会及林语堂、赛珍珠盛邀徐悲鸿赴美举办画展。11月,画展目录、参展照片寄往美国的同时,数百幅参展画作,交船运公司先期运往美国,其余大部装箱待运。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凌晨4时,新加坡日机空袭,15日,槟城陷落,日军兵临狮城。徐悲鸿登上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新加坡。临行前将连夜托挚友韩槐准、黄曼士、钟青海将其所藏绘画、书籍、碑帖、文玩、印章以及包括《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运至罗弄泉密藏。
徐悲鸿与黄曼士的“订交照”1920年代摄
1953年徐悲鸿病逝。次年2月19-21日,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与南洋美专、南洋学会、中国学会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展出了浩劫幸存于新加坡的徐悲鸿遗作,包涵此件《愚公移山》等80余幅。除重要组织者黄曼士、刘抗、陈宗瑞、林学大和钟泗浜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施香沱、陈达琚、陈月秀、黄葆芳、陈育崧、施寅佐、韩槐准、许云樵、连士升、张瘦石、郑光汉和潘国渠等,多为悲鸿旧交。徐悲鸿一生创作的油画约一百余件,早年和盛年所作的40余件精品均留在了新加坡。这段南洋岁月,不仅是徐悲鸿油画生涯的高峰,也是中国民族救亡史的重要注脚。《愚公移山》充满传奇地向我们再次打开了中国现代美术创的一段重要历史,注定成为一件中国美术史的丰碑之作。
徐悲鸿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抗战赈灾义卖画展后归来,在重庆与中央大学艺术系部分师生合影
在徐悲鸿的学生吴作人、张安治等人的回忆中,均提及该作为徐师对此作“早有构思”,“酝酿已久”。早在徐氏就读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每年一度最受瞩目的历史画竞赛不允许外国学生参加的规则下,他就曾尝试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画题,自行构思、练习,推测“愚公移山”之“酝酿”即在此前后。徐氏在1940年函中更将此作当作“积蕴二十年”之久的夙愿,完成它甚至“敝愿过半”。足见徐氏对此作之看重。
《愚公移山》 局部一
在人物画创作中使用模特儿,具有历史性意义,将人体作为形式语言纳入中国的人物画创作,徐悲鸿是第一人——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物画所获得的飞跃性进展,首先应当归功于画模特儿这一手段的普遍使用,徐悲鸿自是功不可没。在《愚公移山》中,他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了着衣、半裸和全裸三种形式,即愚公与妇人着衣,两个挖山者半裸,其余四个挖山者和孩子全裸——愚公作为中华民族高尚道德和不屈意志的象征,做着衣处理,不仅相对符合传统习俗,也方便由其衣着显示的民族身份特征。画面上最突出的挖山的壮汉们,他们显示和象征着力量,以人体形式处理他们,则便于突出对肌肉的刻画和表现蓄势待发的力感。这种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做法十分大胆,它冲击了传统规范,冲击了旧礼法、旧习惯和旧趣味。
《愚公移山》 局部二
此外最需着意的是此作的构图。其横长式构图更接近视点平行移动的传统中国画横卷。画面人物分为两组,一组是正面或正侧面的垦壤者,一组是愚公等人。他们虽是依次横向展开,但实际上是居于前后两排,即垦壤者在前,愚公等人居后。此外,他们身后是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的纵深背景。这反映徐悲鸿对于平面构置与纵深刻画这两种空间表现之间平衡性的追求。可以说,徐氏油画的单个形象是“西”式的,但由一个个形象联合起来的整体则是“中”的,这是徐氏中西融合的很重要的特征,也是他为20世纪中国绘画提供的一个重要样式。
《愚公移山》 局部三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在徐悲鸿大型人物画创作中,唯《愚公移山》是用中国画和油画两种语言来呈现的,有鉴于两件大尺幅作品已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此件《愚公移山》现身中国嘉德春拍,乃市场之幸,作为民间可流通的最为重要的20世纪扛鼎之作,有望创造中国油画的世界纪录,翘首以盼花落谁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