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始,收藏界各大盘点都少不了回顾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的《TEFAF2014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其中的数据令人振奋:中国仅次于美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
随着艺术世界的此兴彼衰,世界艺术品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欧美经济力量的衰减,加速着世界整体收藏格局的改变。以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艺术地区的崛起带动的新兴收藏力量在不断壮大。来自中国大陆的藏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频频出手。
2014年4月,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天价,拍下香港苏富比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11月4日,苏富比纽约拍卖中,凡·高的《雏菊与罂粟花》被中国藏家王中军以5500万美元竞得……
早在1992年10月,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在二十一世纪饭店剧场举槌,正式打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大门。短短20余年,中国艺术市场已然发展为世界顶级规模。
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艺术品市场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迈向了“亿元时代”。
随着拍卖市场的红火,中国艺术品市场全面迎来“资本时代”。丰厚利润的吸引加上股市、房市的资金“挤出”效应,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资本转入艺术品市场。
有调查机构曾在2013年针对中国中产阶层收藏者展开调查,89%的受调查者表示准备在近期购买至少1件艺术品,68%的人愿意花费收入的10%购买艺术品,其中有8%甚至愿意将收入的30%用于收藏。未来中产阶层将是保持中国艺术品市场活力的基础,而收入在10万至100万美元之间的高端中产阶层则是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有人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用20余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市场200年的发展进程。
其实不然,艺术市场的体量级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有了媲美欧美艺术市场的真正影响力、鉴赏力,也替代不了成熟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和商业规范。
欧美艺术品市场从属于社会公共利益体系,其成熟的运作机制使得艺术品市场成为富人将财富返还社会的一种方式。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还远未成熟。
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活跃的交易并没有带来“收藏大家”的诞生。根据美国《艺术新闻》杂志日前公布的“全球最活跃的两百位顶级收藏家”名单,美国收藏家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中国只有6位收藏家上榜,其数量与庞大的艺术品交易额形成鲜明反差。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上拍卖价格虚高的问题有多么严重,也客观反映出中国收藏家虽然日渐获得国际市场的重视,但这一群体的收藏影响力并不被认可。榜上有名的国内知名收藏家刘益谦说:“不少舆论认为中国买家通过艺术品在牟利,这也造成了外界对中国收藏家的一种偏见。”
收藏是建构在美学价值基础上的,而投资则更多地建构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以收益为目标,着眼于投资报酬率和风险管控的能力。虽然时下有一些收藏家提出,真正的收藏家是只收进不卖出,远离商业。但业内也有人认为,有的收藏家眼光和品味提高以后,会对藏品更新换代,所以,合法交易和保持收藏家人格并不矛盾。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