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嘉德香港三家拍卖行几乎同时开拍,拉开香港秋拍的帷幕,经过了连续多日的激烈竞投,三家拍卖行日前收槌,香港苏富比总成交额为29.04亿港元;保利香港总成交额为8.22亿港元;嘉德香港总成交额为3.43亿港元。
名家精品受青睐
藏家对精品的热衷尤为体现在对名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上,在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板块中,一件离开拍场13年的张大千五十年代工笔人物巅峰之作《惊才绝艳》以6620万港元成交并拔得该场头筹,据了解,此画曾在1997年上海朵云轩秋拍中以110万元成交,2001年又以466.47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在今年秋拍场上,再次出现,经过了13年的沉淀,成交价为当年约14倍。对于此画拍得高价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名家”,徐悲鸿曾以“五百年来一大千”表达对张大千绘画成就的赞誉。张大千属于天才型的画家,对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工笔、写意等书画门类均有涉猎。二是“精品”,《惊才绝艳》创作于1953年,创作此画时正是张大千工笔创作的巅峰时期,水平很高,而若从他历年来拍卖作品前十名中可以发现,他有四类题材频频出高价,受到市场追捧,其中,本次拍得高价的《惊才绝艳》恰恰也属于其中一类“工笔人物”题材。
与张大千作品创造高价类似,在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刘小东的社会性写实作品《违章》以6620万港元成交,成该场最高成交拍品,创下了刘小东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据了解,刘小东早期的作品关注生活点滴,普遍受到市场欢迎,《违章》是该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加上早期作品数量极少,因此拍得高价。方力钧的《系列二(之四)》拍出了5948万港元,刷新了去年北京保利秋拍创造的最高纪录;赵无极作品《秋之舞》以1700万港元起拍,最终拍得5948万港元,赵无极、朱德群两位大师的作品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板块的市场主力,深受藏家及市场青睐,而在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作品的日场和夜场中,赵无极、朱德群等大师的作品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同样,在嘉德香港推出的赵无极作品《5.11.93》和朱德群的《吸引》,分别以900万港元和750万港元的落槌价,成为本场的第一、二高价拍品。
同样既是“名家”,又是“精品”,在保利香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部分,由常玉的《白瓶内之海芋》领衔,1250万港元的落槌价,超出最高估价66%;林风眠《渔获图》以130万港元起拍,经多轮竞拍,最终以420万港元落槌;吴大羽作品《采韵系列之罗浮梦晌》,以高于估价的570万港元落槌。
在保利香港的拍卖中,“名家”与“精品”的配合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崔如琢《百开团扇》近 1.3 亿港元成交;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的《巴人汲水》以高出低估价四倍成交;曾梵志的《安迪 ·沃荷肖像》以1947万高价成交。
部分艺术品被流拍
在这些名家作品纷纷高价成交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也有不少作品因种种原因出现流拍或者成交价不理想的现象。如在香港苏富比的瓷器工艺品专场中,除了清乾隆黄地洋彩轧道锦地折枝洋花玉壶春之外,其他事先被寄予厚望的拍品并非拍出很好的成绩,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银瓜棱式象耳瓶,此前估价480万至580万港元,更是遭遇流拍。若分析这些古董拍品特点可以发现,他们在源流上缺乏很好的系统性,与市场上一些顶级拍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由于藏家不太了解,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真伪难以拿捏,因此很难有“高价抢拍”的勇气。
此外,曾经也在香港苏富比刷新个人拍卖世界纪录的张晓刚,此次带来《血缘-大家庭:全家福》,该作品被叫价到1700万港元时,因无人应答而流拍。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岳敏君的两张作品《幸福》与《大狂喜》。记者分析,这类作品遭遇流拍的原因是虽为“名家”但不一定件件“精品”,此前拍卖估价过于乐观,价格过高导致最终流拍,拍品被收回。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