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艺术品拍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拍卖行面临着严酷的生存考验。有调查显示,今年北京同比去年拍卖会减少了20%,即便如此,仍不断有新面孔加入艺术品拍行的队伍中去。
据北京市商务委网站的数字,迄今为止,在北京注册过的拍卖企业相比2002年同期,12年增长了9倍,2014年初以来,京城新注册的拍卖企业有50多家,占目前北京总注册拍卖企业数量的9%,占2014年经审核继续持有经营许可证拍卖企业的16%。
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这可能会为艺术品拍卖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这些成立时间不长、经营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小拍行由于资金实力有限、管理水平不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违规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拍假”现象严重。
诚然,小拍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也时常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小拍行走“捷径”、钻空子,甚至做出借照经营、拖欠付款、买断自营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某些拍行老总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在短期获取利益后就销声匿迹了。然而,小拍行对市场来说并非仅是负面的存在,反之,小拍行是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放眼欧美市场,尽管有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拍卖巨头,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管理标准也几乎是按照这些顶级拍行的规矩来制定,但占市场95%以上的却是中小拍卖行。一些拍卖行虽然规模特别小,却极为专业,专门拍卖一些小门类,如邮票、古籍、钱币等。
近些年,市场上许多拍出天价的拍品也是出自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拍行。比如今年6月,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名为TESSIER&SARROU的小拍卖行中,一件清乾隆寿山石雕九龙云纹纽“所宝惟贤”玉玺以1180万元成交;在纽约的iGAVEL拍卖会上,一件《乾隆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2600万元成交。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事实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许多天价拍品也能够溯源至这些欧美小拍行。
为何欧美小拍行能够在大浪淘沙中传承发展,中国小拍行却在夹缝中饱受诟病?
观察欧美的小拍行,大多在某个领域里非常专业,是低成本运作的专业化公司。很多经营者本身就是某一个门类的顶级专家,甚至曾著书立说。所以,国内小拍行要生存发展需要有长远规划,学习欧美小拍行的运营之道,在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做出特色,争取为藏家提供某个门类中更专业的服务。
在拍品设置上,小拍行更需要开发新的拍卖门类、主题,主动寻找藏家的兴趣点。此外,还需要利用专业的知识对市场进行培育,与一批新兴的藏家群体共同成长,共同探讨艺术的内涵,多一些和买家的互动,使他们参与其中,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
有业内专家曾指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瓶颈有好几个,一是经营理念的调整——拍卖行也可以走特色化、小型化的道路,不是一拍卖就一定得去五星级饭店;二是从业人员的规范意识、法律意识、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法规政策——只有经过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了,市场才能繁荣。笔者深以为然,国内的小拍行唯有早日摆脱“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违规操作”等种种标签,才能走出自己的持久生存之路。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