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正式督促天津市政府处理天津文交所份额化产品的“善后”问题。在此之前,相关部门曾于2011年和2012年,先后颁布了3个文件对文化交易所清理整顿作出规范。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明确禁止包括艺术品在内的份额化产品的公开发行,并且不得以集中交易的方式进行交易。《实施意见》同时规定了交易对象的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清理整顿下的份额化交易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继而,国内大多数文交所相继退出份额化交易,此次在证监会督促下的天津文交所份额化产品一旦完成“善后”工作,将意味着民间首次大规模的、针对艺术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将走向销声匿迹。
在分析份额化试点失败的原因时,大多数人将主要原因归因为艺术品价格评估标准的缺失。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从来都不存在一个唯一性的艺术品价格评估体系。艺术品的价格认定与应用对象密切相关:对于购买和销售艺术品的收藏家而言,价格只是一个进行交易的心理价位;对于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而言,价格评估则更接近于艺术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对于开展抵押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价格评估的作用则是在借款人无法兑付或绝当时,抵押物迅速变现的一个计算基础;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则是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协议价格。可以说离开了应用对象来谈价格评估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业界流行一种说法,第三方艺术品的评估体系的缺失是制约艺术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实际上只是对问题本质的一个表面认知。在艺术品价格评估领域没有权威,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依靠的是对于客户业务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的服务。而致力于建立一个“权威”的艺术品评估体系的个人和机构,则很容易陷入教条式的空洞理论的建构。某些研究者推出的以复杂的数学计算模型为基础的价格计算方式,不仅实际应用性差,也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连对历史的总结都未做到令人信服,更何况是预测未来?
如果不存在一个普世的权威的艺术品评估体系,那么与艺术品的价格或价值密切相关的艺术金融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有关艺术金融,虽然至今似乎尚未有一个清晰准确并令人信服的定义,却已有甚者,将艺术金融作为一个新型学科而大力推广。一些有关艺术品金融的专作,往往是在传统经济学或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上,夹杂一些抽象教条的艺术品市场理论,既无深度也未见独创性。
对于艺术金融,常见的定义是由于金融资本进入艺术产业,将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资源变成金融资产。被归入艺术金融的业务包括前文所提到的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还有艺术银行、艺术品抵押融资、艺术品基金,以及近期出现的文交所份额化交易的变种“艺术众筹”。
艺术银行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常被传统的专业艺术品保险公司拒绝承保的艺术品租赁业务;另一类是银行针对艺术品展开的融资类业务。两种方式都是传统产业基础上的一个分支,艺术品租赁业与其他方式的租赁业务在本质上没有太大不同,而银行融资类业务的核心仍然是与借贷相关的风险控制和针对于抵押物的价值评估。银行艺术品抵押融资业务的受众人群狭小,成本较高,且通常需要对借款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还需要与专业的艺术机构合作。由于对艺术领域陌生,以及对相应的信贷业务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只有很少的几家银行在尝试性地开展此项业务。
艺术品典当可能是上述艺术金融业务中唯一的传统性产业,古人已有将收藏品送当铺抵押融资的做法。此类典当业务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近年来一些典当行开始致力于恢复此项业务,但由于市场和收藏人群的复杂化,进展依然缓慢。
艺术基金分为私募和公募两种。艺术基金可能是尝试最多、规模最大的艺术金融项目,通过吸纳大量资金,投资至艺术品市场,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由于前几年市场暴涨暴跌,造成如今的艺术基金兑现困难,实现盈利的艺术基金非常罕见。
艺术基金的盈利能力在于基金管理人低买高卖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市场操控力,从本质上说是在传统基金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品买卖的环节。成功运营一项艺术基金,需要对艺术品自身价值有深入的研究,以及对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清晰的判断,同样也离不开高超的市场营销能力,并具备艺术界的广泛人脉,这些能力都需要靠长期积累而成。
所谓“艺术品众筹”项目,其实是将份额化的艺术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电商取代了文交所试图建立的实体交易平台,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到艺术项目中,分享利润和共担风险。在公众面前,发起人以多年来建立的知名度来担保艺术品质量,由于缺乏对发起人的制约,项目成败完全依赖于操盘人的诚信和专业度,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管,风险程度则不难预见。
尽管国家政策明确鼓励艺术大发展,然而艺术金融领域的进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艺术和金融两个截然不同学科的结合存在较大的难度,无论是用艺术的感性去理解金融的理性,还是用金融的理性去解释艺术的感性都有一定的障碍。如果艺术金融可以称为一个学科的话,它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培养出能够沟通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那些无实践根基的理论教条和大话空话式的伪学术应该被摒弃。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