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近两年,新水墨、新工笔市场扶摇直上,成就了2013新水墨年,从国内的一线画廊,到艺术北京博览会,几乎随处可见新水墨的身影,与此同时,拍卖市场对此也是兴趣渐浓。
值得欣慰的是,在新水墨的涨势大潮中,画廊价值发现的功能愈发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一些现存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画廊的发展。
市场业态在融合
在率先举槌的嘉德春拍中,新水墨、新工笔表现不俗,李津《人物图册》拍出94.3万元,徐华翎《之间》拍出120.7万元,超出估价数倍,党震《陕北·陕北》以103.5万元成交,刘庆和《小暑》以36.8万元成交,杭春晖《倔强的诗人》拍出17.2万元;在保利春拍中,李津《海南印象》拍出103.5万元、杭春晖《往事——独角兽》拍出21.85万元、徐华翎《香》拍出94.3万元;张见《失焦之二》也在匡时春拍中拍出184万元,打破个人拍卖成交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家几乎都是画廊的力推对象。比如李津,2007年阿特塞帝画廊推出“饮食男女——李津水墨个展”,2012年今日美术馆又推出“李津·今日·盛宴”个展,虽然2004年李津作品就曾在佳士得上拍,《花山肉海图》还曾在2008年嘉德春拍以134.4万元成交,但整体市场并不理想。2013年之后,李津作品迅速进入上升通道,同年保利春拍中《民以食为天》拍出368万元,打破个人成交记录。
在今年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新水墨作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如果云知道》,可谓李津难得一见的精品,最终以400万高价被收藏。李津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一些画廊发现培养的年轻艺术家很快就能反映到博览会、拍卖行等各个层面,市场业态的界限愈发模糊。
“游击队”要不得
对于画廊而言,市场业态的融合无疑是一种利好,因为会大大缩短艺术家的培养包装周期和成本。然而一些画廊却因此放弃了展示空间,成了单纯参与博览会的“游击队”。那么,这种方式能否成为画廊的“自救”之路呢?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程来到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偌大的展厅里四个并列展同时展出,规模宏大。其中,“不朽的风景:中西美学殊途同归的一种表现形式”、“迁想:刘琦个展”两个展览均由馆长夏季风亲自策展。有业内人士曾经这样描述夏季风:温文尔雅,对市场有着特有的敏感,正是他所坚守的东方美学观念,让他如同“犀牛一样从容”。
对于记者的疑问,夏季风表示,博览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展览呈现方式,一些国内外很重要的艺术机构在特定的时间段里集中呈现。对藏家来说,可能不需要全国各地去跑,节约了时间成本。对参展机构来说,肯定会带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作品,除了销售、认识新藏家之外,还有一个是推广功能,博览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对艺术家而言也是如此。
但夏季风同时指出,“画廊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博览会上,可能还是画廊本体这块最重要,博览会仅仅代表了其中一个点而已,这些点背后的、展开式的、带有学术研究性的展览,只有在艺术中心才能呈现”。
在夏季风看来,有的画廊之所以会将精力放在博览会上,这个可能跟其自身的条件有关系,一方面艺术家的资源比较缺乏,第二个是空间环境、硬件也没跟上,参加博览会可能就临时找不同的艺术家,目的就是为了销售。
“长期下去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艺术家不愿意永远处于博览会的状态,这对艺术家来说意义不大,也没法对艺术家做深度的研究,所以说,主体还是艺术中心本身的展览项目”,夏季风表示。
要有前瞻性
自从新水墨市场开始崛起之后,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介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让画廊主们头疼不已。
对于水墨艺术家而言,私下交易,或者产量过丰都是不争的事实,需要画廊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夏季风表示,从画廊的经营角度来看,需要有前瞻性的东西在里边。水墨艺术家可能跟其他当代艺术家有很大的不同,经营方式也不能一样。比如画廊机制进来了,但他们可能对展览结构、画廊选择都不太明了,甚至很含糊,需要不断去规范。
一些艺术家对于市场过分关注,甚至是为了市场而创作,迎合市场的审美趣味。对于这样的艺术家,夏季风表示担忧,“如果哪个题材好卖就画哪个,这种艺术家肯定会有问题,好的艺术家是一以贯之的,是要遵循内心真实的,比如梁铨,他可能在70、80年代就这样画,一直到现在还这样画,他是在自己的系统内不断突破,这种坚持的态度可能不仅在于创作上,生活上也是这样”。
“水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主线索,当代艺术涉及到的媒介很多,假如艺术家没有对艺术史的诉求,没有一个非常严谨的规划和创作自律,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可能在其他艺术家身上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水墨艺术家需要警惕或者修正的一些问题,不然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夏季风说道。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