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中长期及短期突发风险因素,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采取有效举措防患于未然。今年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冲击随时可能发生。越是面临艰难险阻,越要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市场保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9月11日发布信息,2020—2021年度我国三大谷物仍将供大于需,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绝对安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介绍,从季节上看,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供求形势看,国内谷物供需总体宽松,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又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粮食市场的冲击。
口粮库存最为充裕、夏粮市场化收购为主、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三交底”,给广大城乡居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而在有关部门此次“交底”之前,夏粮已经落袋为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14281万吨,比上年增加121万吨,增长0.9%,夏粮“成绩”创历史新高。
当然,更令人关注的是秋粮,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收购重中之重。从生产看,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长势总体正常,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各地加强田间管护,仍将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的夏粮不仅丰收还创了新高,结果不错,但在生产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今年先是遭遇疫情,各地采取多方面措施,全力保持农业生产稳定,春耕春播春管进展顺利。更为严重的是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南方多个省份大片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淹被毁,旱地作物普遍遭受渍涝灾害,成熟的早稻因强降雨无法收晒,未成熟的早稻灌浆结实受阻。
面对汛情,长江干堤、圩堤堤防稳固,再加上排灌等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和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由于防灾减灾的基础扎实,洪涝灾害并没有造成粮食大减产。同时,南方各地运用各种方法减少粮食生产损失,有的地区快速对因灾绝收田块实行农作物补种、改种,有的地区对水淹和受涝渍农作物尚能恢复生长的田块,通过查苗补苗、增施速效肥等途径减少损失。由于播种面积增加,弥补了单产下降带来的损失,今年夏粮生产在疫情洪灾双重夹击下,仍然赢得了丰收。
全年粮食有望丰收且粮食库存充足,从实际数据来看,我国粮食安全无虞,但一些风险因素值得高度警惕。我国是产粮大国,在总量丰富背后,还存在较突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且玉米、芝麻等作物需求也高度依赖国外。从粮食质量看,由于种子质量和农业生产存在短板,导致我国高质量粮食供给不足。
粮食浪费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风险点。近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相比“舌尖上的浪费”,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同样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的粮食产量。
丰收固然可喜,但我国粮食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中长期及短期突发风险因素,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采取有效举措防患于未然。尤其是今年“一波三折”的生产过程,更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方面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冲击随时可能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越是面临艰难险阻,越要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市场保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