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标准”。随着6月11日一位西城居民的确诊,北京再度进入紧张的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之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接受核酸检测的人越来越多,对检测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3楼一角,曾经是急诊病房的一片区域,被迅速改造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护士在“前端”为市民采集到的咽拭子将被送入这里,接受最终的“判读”。
“袖珍”实验室划分三区 样本不走回头路
80来平米的空间面积不大,但墙上挂着的“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门上贴着的黄色的生物危险标识,仍让这个角落显得十分打眼。
这是北京同仁医院刚刚建设和投用不久的崭新实验室,4月初开始筹建,不到30天完成了整体设计、施工、改造和验收,6月正式投用。在此之前,这里还是普通的急诊病房。
6月24日下午2点,两位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推门进入,跟进PCR仪的检测结果。在最里侧,三名检验医师正在埋头操作仪器,提取样本中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核酸。
实验室不大,走廊的宽度也只能容下一个成年人行走。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划分出了三个区域: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扩增区。
当一批新的咽拭子样本送入实验室,这三个区都将承担不可或缺的任务。在试剂准备区,检验人员从冷藏柜里取出蓝白包装的纸盒,将其中三小管液体混合、配置成合格的试剂,它们是扩增病毒核酸不可或缺的成分;核酸提取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标本处理区完成,由于随时可能出现含有新冠病毒的样本,进入这个区域,检验人员必须穿戴三级防护,包括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等;在扩增区,3台PCR仪器发挥“最强大脑”的作用,处理完成的样本最终置入仪器中,经过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给出检测结果。
为确保安全,实验室的三个区域彼此“隔离”。采集到的咽拭子、配置完成的反应试剂、提取完毕的核酸样本等物品,通过一个特殊设计的传递窗进行递送,窗子有两扇窗门,同一时间只能开启一扇,防止病毒逸散;试管架等工具只能一区一用,不可“穿行”。
物品如此,人也类似,尤以标本处理区“隔离”最为彻底。在其他两个区域,可以通过玻璃窗、传递窗看到其中的情景,但彼此之间想要交谈,不得不通过桌上的电话。
日检测量大幅增加 检验科满负荷运转
一份咽拭子样本从进入实验室到得出结果,往往要花6-8个小时。
“判断一个样本中是否出现了新冠病毒,主要看这里的扩增区线和上面的循环数。”24日下午,检验医师张明新进入扩增区,查看三台PCR仪运作的进度。在每台仪器旁边,都有一个显示屏,上面呈现的数据和曲线,是检验人员研判的依据。
“核酸检测的原理,简单来说,是找出一个样本里有没有新冠病毒特有的基因片段。”张明新指着右下方扩增曲线的坐标介绍。如果检测出阳性,结果要向上通报、样本要提供给CDC进行复核、样本的主人也要再次接受采样。
随着北京不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核酸检测需求大量增加。张明新和同事们也开足了马力。
100、300、700、2000例……从6月1日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至今,这个实验室日检测量在不断攀升。
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向祎介绍,在同仁医院崇文院区,检验科有近40人,现在,四分之三的人员都参与到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工作。由于检测量大增,检验科开始“三班倒”值守实验室。
“平时下班神清气爽,偶尔还能打个小球,现在下班精疲力竭,一回家就直接‘躺尸’。在标本处理区工作是最辛苦的,里面是负压实验室,又要三级防护,待久了缺氧、疲劳、眼睛不舒服,出来后说话都有气无力。”张明新说。“不过特殊时期,也没人喊累,我们会站好自己的这班岗,坚持到底。”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