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大批的志愿者前往佛山市的福利院养老院进行服务,但人数过多导致很多老人被重复服务,部分老人感到身体吃不消。福利院长表示,不要让志愿服务成为走过场。(5月4日《广州日报》)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和刚刚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是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一种形式,已成为了一道靓丽的社会风景。更可喜的是,在节假日,还有大批的志愿者前往福利机构等地进行服务,让志愿精神进一步彰显,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在志愿服务热情暴棚的现象里,亦有些隐忧。在节假日开展志愿活动的多是在校中小学生,有些志愿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业,存在“走过场”或在短时间内反复为老人服务的情形。老人“被服务”,不但不是一种帮助,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不过,笔者认为,志愿服务的热情,志愿精神的弘扬,气可鼓不可泄,千万不要一盘冷水泼下去,把它给冷却了。调动志愿服务者的热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让志愿服务不要成为“被服务”,要的是疏导,而不要冷却。
要做好志愿服务信息的对接。老人一天“被服务”5次,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志愿服务足够多了吗?我只愿意把它称之为“相对过剩”。其实,从事志愿服务,不只是到福利院养老院去扫扫地、陪老人聊聊天,还有很多的事可以做,有更大的群体需要关心和帮助。只是,我们的志愿者有时无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没有办法与需要帮助的群体面对面地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如果有好的志愿服务信息对接,就可以疏导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集中在福利机构。
要让志愿服务常态化。一到节假日,志愿团体就会扎堆,而平时却鲜有志愿者服务。这一则暴露出志愿服务组织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学生实践活动并未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让志愿服务常态化,需要从时间上给学生志愿者以保障和支持。同时要引导志愿者能从服务对象出发,切实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将即时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常态服务。
要让志愿服务更自觉。如果学生的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任务,必然会出现应付的情绪,也就会异化出志愿服务扎堆的现象。这本身不不符合志愿精神实质。学校或社会组织,要多开展一些社会责任的教育和引导,让志愿者多一点发自内心的志愿精神,能自觉地从事志愿服务。因为这样,更能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找到乐趣,多一份坚持的动力。如此一来,方能让志愿服务名副其实,温暖他人,快乐自己。
(实习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