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上海世博会凝聚着全世界的信心与智慧。作为在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举办的世界性盛会,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以海纳百川的襟怀,为了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尽心竭力。
没想到,百年危机,“令人倒抽口冷气”
共有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数量创下世博会历史纪录。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会遇到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第一枚骨牌倒下,全球经济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这场猛烈的世界金融风暴来袭时,正是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如火如荼之际,挑战不言而喻。
“以前,有一些国家提出要搞4000、5000甚至6000平方米的自建馆,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后,这些国家决定把自建馆改成租赁馆,有的把租赁馆改成联合馆,参展面积也缩小了。”上海世博局国际参展部负责人透露,“个别参展方因国家财政危机打起‘退堂鼓’,还有一些参展方遭遇筹资难题,一度迟迟不能确定参展。现在想想,令人倒抽口冷气。”
一度,美国和冰岛能否参与世博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动用联邦政府财政资金参加世博会,筹建美国馆所需的费用必须全部从商业赞助中筹集,而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馆早期的资金筹措工作进展缓慢,甚至迟迟未能签约参展;而冰岛,整个国家都在金融海啸中濒临 “破产”。他们会来上海吗?
2008年寒冬,人们普遍在心头对上海世博会多了一分疑问。
没想到,国宝亲临,“送复制品太俗气”
如今,美国馆不仅资金到位,而且还是世博园内最大的自建展馆之一。冰岛馆“决定用较少的钱,用更创新的方法达到相同的效果”,上海世博会冰岛政府总代表贡纳尔松说。
又一个没想到:危机面前,各国人民的热情支持。“我们一度担心外国展馆取消建设或缩小规模,后来在国际社会高涨的热情面前,又发愁世博园区土地和展馆资源不够用,前后反差很大。”发出如此感叹的,还是那位上海世博局国际参展部负责人。
“小美人鱼”铜像一直被视为丹麦的象征,1913年放置在哥本哈根长堤公园海边后,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世博会丹麦馆。作此提议的丹麦建筑师比亚克·英厄尔斯说:“送复制品太俗气。”
2009年5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升级之时,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亲自拍板,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智利馆由租赁馆升级为占地3000平方米的自建馆。
“人类面临着共同挑战,中国邀请世界各国参加世博会,是以实际行动实现全球沟通互信的最好表现。”巴切莱特一语道破“天机”。这意味深长的“沟通互信”,就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襟怀。
没想到,远在西藏,“满城插遍世博旗”
举全国之力,共添一份精彩。2010年上海世博会喊出“我们大家的世博”,得到全国人民共鸣。实践表明,每个中国人都是世博东道主,都是世博会形象大使。上海世博会的招展参展、各类场馆建设、展览展示策划、论坛活动、网上世博、宣传推介、文化演艺、世博市场开发、省区市活动周、长三角城市“友谊日”活动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全国各省区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央40多个部委都是上海世博会组织机构的成员单位。
“一切始于世博会”,多少人耳熟能详。而如今“一切为世博让路”,成了国人共识。
中国国家馆的建筑方案,由国家建设部牵头,向全世界华人征集,1个多月就收到344件应征方案,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的方案综合了多家之长。地处边陲的内蒙古,为在上海世博会的精彩演出,远赴大洋请来了《狮子王》的名导。湖南第一个举办世博论坛、第一个提交展馆展示方案、第一个递交展馆施工方案、第一批启动布展施工。“环沪护城河”安保措施的地理纵深,远达上千公里之外的诸多省区。浙江滕头村请来外教,为村民上外语,培训接待礼仪,因为“我们虽非上海人,但是世博之主人”。一位参与上海世博会西藏宣传周的记者刚到拉萨,“从我们走下飞机开始,就看到高速公路旁、街道边、政府内,满城都是世博会的旗帜!‘海宝’在布达拉宫前笑迎四方客。说起世博,人人都知道,同胞们的热情支持让人感动”……[NextPage]
上海世博会宣传周暨“走进世博会”展览历时900天,走过千山万水,被国际展览局誉为世博推广的创举。中国贸促会秘书长、中国馆馆长徐沪滨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新中国在1982年参加世博会后,31个省区市如此完整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次。
上海世博会,搭建世界“希望大舞台”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没想到?这源于责任和共识,源于多赢的机遇,源于世界对中国对上海的信心。
上世纪30年代,一场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参观。如今中国迎来世博会,恰逢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将吸引7000多万人次的上海世博会,又会怎样?
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总代表德尔克鲁瓦认为:“在这样一个关口登上上海世博会大舞台,无疑表明自己会抢占下一轮增长的先机。”澳大利亚是参展最积极的国家之一,该国一位官员说:“澳大利亚经济要复苏,离不开中国。”冰岛总代表贡纳尔松说:“希望上海世博会像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一样,成为世界经济新开始的标志。”
今年1月3日《纽约时报》网站上,出现了《一名著名筹款人为上海世博会奔走演说》的文章,这位“筹款人”就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过去9个月时间里,这位被称为“美国馆功臣”的女士为宣传世博会参加了很多推介活动,鼓励各州市及公司、协会和商会等为美国馆提供赞助,筹集到了5400万美元,甚至她的办公桌上也放着海宝。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将会成为21世纪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大国。他们将举办世博会,而我们不在那里,这会表达什么呢?美国的缺席是不可思议的。”峰回路转的美国馆筹建之路,背后正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信心。
“是中国因素,让世博会迸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上海世博会执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猝不及防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使我国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坚定了国际社会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决心,同时更让上海世博会成为凝聚全球信心、促进经济加快复苏的“希望舞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更是人类的共同憧憬,它呼唤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呼唤着人类携手共探科学发展之路,它的背后是每一名地球人所应承担起的 “地球责任”。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与希望,也是世界的机遇与希望。
(实习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