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书博会东道主闻书香

2010-04-22 10:41:59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再过一天,第二十届全国读书交易博览会将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成都主会场4000多个展位将展出各种出版物30余万种,众多购书优惠、名家签售活动将从24日起陆续展开。

    作为书博会东道主,成都为书博会的举办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而在成都的各家本地出版社,也铆足了劲将最优秀的作品拿到书博会上亮相。除此之外,本土作家杨红樱、饶雪漫、袁庭栋、洁尘也有重磅作品亮相。成都力量,重拳出击书博会。

    袁庭栋

    把老成都那些老街说清楚

    袁庭栋依靠20年来的资料积累,倾注5年心血编著的《成都街巷志》即将在书博会上亮相,印刷厂昨日还在加班加点赶印,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表示,第一本书出印厂至少要等到明天才行。这部70万字的《成都街巷志》,收录了1280余幅图片,500多处城、河、桥、街巷、人物故事,拂去老成都的历史尘埃,一幕一幕地还原。

    袁庭栋这次选择性地介绍建国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老街巷,他认为,“每一条街巷都是人们的活动平台,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标志,是后人了解与研究这个城市的一面又一面镜子,是后人阅读与研究城市这本大书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对于一个成都人来说,当站在成都的河边桥头,漫步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历史的记忆,如果再把这些历史记忆进行联网,更可以了解到老成都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体察到新成都的来龙去脉。对于一个对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感兴趣的外地朋友来说,则可以从成都的城、河、桥、街、巷去观察成都的历史文化,感悟成都的变迁轨迹。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袁庭栋表达了做好这本书的决心,“我们有必要走进老成都,或者说走回老成都。这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更是要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先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在一方什么样的水土、一个什么样的家园中出生并成长的。”

    麦家

    用《风语》破《人民文学》的例

    麦家把家从成都搬到了杭州,但他还是过着成都人的生活,他还是四川省作协的副主席,给麦家打电话不算长途,他的电话居然还是成都的号,长话费加漫游费让麦家每月电话费惊人,不过他觉得这样是值得的,“不希望成都的朋友觉得我离他们很远。”根据出版商的安排,麦家在书博会期间将到现场为新书《风语》做推介,一部小说预付版税达到500万元,在国内找不出几个人来。

    《风语》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麦家表示,透过这个题材,他想让读者懂得当初公共知识分子最纯粹的苦难与理想。不过在书博会上,读者还看不到《风语》的出版,因为麦家还在做修改,他希望可以在6月到来前出版。不过,麦家前部分已经修改好的10余万字稿子已经交给《人民文学》在本月推出了,杂志将以每期相当的字数分月对《风语》进行全文80万字连载,这也是《人民文学》首次进行长篇小说多期连载。

    目前,麦家的《风语》《风声》《刀尖上的行走》三部剧接连开机,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各方的活动邀请让他感到为难,“日日长的虚名正在日日剥夺我写出好作品的可能。”

    麦家最近因为月初在成都参加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一句话而引来议论纷纷,争论由麦家“网络作品99.9%是垃圾,只有0.1是优秀的”的论断引起,麦家回应说,“光听这个0.1%的比例好像很难听,但它的基数有多大呢?就在一个月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亲口告诉我,现在他们每天网络文学有7000万字的更新量。也就是说,光他们这个网站每天有7万字的优秀作品,一年就有近250万字。而中国还有这么多文学网站,算一算这个数量有多大?这么高的评价如果还嫌低的话,我就觉得无话可说了。”

    宁远

    用书讲述自己的田园生活

    四川卫视主播宁远在汶川地震之后连续几个通宵坚守直播台,数度哽咽播报新闻感染和感动了广大观众而被称为“最美女主播”,如今宁远迎来了人生的盛大丰收:新年刚过便迎来了女儿的出生,新书《丰收》也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并在书博会上推出。《丰收》可以说是这位女主播的“私房书”,记录了宁远对乡村生活的记忆和感受,以及对匆忙都市生活的反思,也穿插了孕育女儿的真实感受。在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作为扬帆计划爱心形象大使的宁远决定,将本书首印稿费捐赠给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用于玉树抗震。 [NextPage]

    《丰收》传递的是一种“宁远式”的生活方式,2006年,宁远和朋友租下了一处农家小院,开办了一个叫“远远的阳光房”的农家休闲庄,她们买种子、种蔬菜,亲自劳动,看着它们生长、成熟。“我们自己根本吃不完,收一次就要送给一些朋友,我们觉得这是最珍贵的礼物,它们直接来自土地,来自我们的劳动……你说这怎么不让人感动呢。”

    宁远说:“空下来的时候就跑过去做做手工、种种菜、发发呆。居然有人说我这样很‘小资’,那些人就是喜欢这样乱给人贴上标签。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土地最深的眷念。”宁远认为,自己虽然获得了一些名利,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乡下人,对农村生活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向往。宁远表示,她写作的目的不是想成为一个作家,而是希望将生活中的那些感触和感动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与大家探讨怎样生活,怎样树立心中的精神家园。

    这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宁远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她的丈夫秦先生也亲自操刀为该书写了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两人生活中的趣事,向读者生动地描绘了老公眼中纯真可爱的妻子,“《丰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宁远怀孕期间写给某刊物专栏的文字,作为孕妇,她坚持每周写一篇,需要不小的毅力,而这个动力主要是宁远希望宝宝一出生就有一本写她的书作为纪念。《丰收》是宁远送给女儿的礼物。”

    (实习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