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4”共有132位艺术家入选,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2014年的年度整体成果。为了让更多的公众更好的接触和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北京文艺网特此选择部分艺术家为您进行详解,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部分艺术家个人作品并不一定是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4”之作。
刘小东,1963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上学、画画、教书,刘小东的生活简单而丰富,生活中的刘小东自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他始终对现实抱以敬意。代表作品:《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温床》、《楼顶泳池》、《违章》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习惯把刘小东视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写实画家,甚至没有之一。而他自己,通过稳定的创作,持续的面向公众的展览,不断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双向的过程,让他和其他只存在于拍卖市场泡沫或上世纪末艺术神话中的同行稍显不同,成为当代艺术明星中最“有机”的一位。
《白胖子》
《白胖子和他爸》
刘小东感到世界上各种“主义”众多,而“现实主义”对于他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我依托在这个基点上,心中感到实在。”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在那默默无闻的十多年中,刘小东仍旧坚守自身对于绘画的理念,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远离潮流与喧哗。时过境迁,作为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今刘小东不仅成为主流热点,他的画作也得到收藏家热捧。
《吃》
《电脑领袖》
人们热切追逐刘小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作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更多在于他对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艾未未评价刘小东的作品以极大的力量表现“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他对于时代的变迁阵痛如此敏感,抛却形式的浮华与宏大的叙事之外,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荒谬紧密衔接,每一个普通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对生命的深意凝视。
《海边蜜月》
《何氏一家》
同是画家的陈丹青对刘小东极为推崇,陈丹青自认在绘画里只做到了结束“文.革”,但刘小东却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刘小东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刘小东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才华,更在于他对艺术的坚守,这是一场用艺术与孤寂岁月的赌注,正如他经常说的,“画画和生命过程一样是个‘熬’字。
《楼顶泳池》
《农家镜前自画像》
刘小东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在不愤然,不沉思,不爆发和不极端的状态。它们被一种自在的满足所控制,他们都处在瞬时状态,被眼前的情景所抓住,从而将自身从自身的历史状态中解脱开来。但是,这种对自身历史状态的解脱,恰好构成了自身的历史状态。这些人物的一贯历史,就是对瞬间的力比多投入,他们从他们此刻所处的周遭环境中,从周遭的偶发事件中,从周遭的习惯中,从周遭的命运中,来获取自己的满足机缘。
《三个姐妹看电视》
《烧耗子》
刘小东用自己的目光,抓住了他们的片刻,抓住了他们的小小欢乐,小小满足,小小意愿和小小苦恼,刻意将他们从历史长河的漫不经意的刷洗中打捞出来。他没有将画面上的人物置入某个激情的巅峰时刻,相反,他保留了这些人的日常状态。这些状态,在我们看来,只能用庸碌来表达。庸碌,在这里完全不应该作为历史的特例和人格的特例来对待,这些庸碌,正是历史的常态和核心。
《田园牧歌》
《休息》
画中人基本上是安静的,没有激烈的动作(除了运动和锻炼之外),他们目光懒散,表情倦怠,沉浸在画面的内部,沉浸在自身之中。丽面上各种各样的事无巨细的背景(器具、置身于其中的空间、人的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堆积起来,似乎烦琐、不安、倦怠和快乐也在此时此地相应地堆积。它们如此之饱满,如此之细致,如此之沉浸在自我的内在性中,似乎在全力排挤外部世界的希望空间,也在排挤外部世界的意义的对绘画的注入,排挤任何的诗意想像对绘画的浪漫入侵。超越性被挡在画框之外了。
《抓鸡》
《砖头》
“把潜意识加到画里去,就是觉得画里缺点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需要它。可能突然觉得生命的不可控性,或者受当地环境的刺激,或者是对自己建立的秩序感到不满意,把我的犹豫、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画里。因为我不是现实主义画家,我没有必要准确地描绘现实。”与其说这是对某种主义的偏好,不如说是一种普遍的诚实,没有人可以摆脱主观性。“你要说我是抽象的,别人也不相信啊,我觉得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形象的绘画’,至少我的绘画里面有形象,有你看得懂的东西,但绝对不是写实。”
《楼骨》
《臭水沟》
这或许是刘小东的秘密之一。在看似平顺、柔和、稳定的性格与知识系统之外,他拥有一个更加内在和叛逆的精神世界。这不足为外人道,外人也未必真的关心。这是他的主动选择,在这一轮逐渐固化的创作方式之后,他在等待量变产生质变,然后以新的姿态进入下一个阶段。没有人会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包括他自己。
《三峡大移民》
《三峡新移民》
“三峡大移民”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所发生的一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和发生在三峡的家庭、个人的故事、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一样地诡异和荒诞、支离破碎、无恩无怨。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一砖一瓦,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
《温床一》
“商店、楼房、城市,慢慢被水淹没。”刘小东称,变化的三峡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而他近年三幅较重要的作品,都以三峡为主题。“她正在消失,一切都在变化。”这次创作激发了刘小东对三峡的创作欲望,他说,自己不只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而想通过作品,表达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2004年,他再次创作了《三峡新移民》,作品选用倒三角形构图。第三部作品《温床》一共有两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在三峡现场作画,另一件是在泰国作画。“我画了三次三峡,每次,三峡都带给我不同的东西;每次,都是一种提升。”
摄影,《在三环路上》,北京,1996年1月
《违章》
《违章》是刘小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一个充满冲突的场景,用“照相”式的视角展开描绘,展现了一群被现实生活中所忽略的“小人物”,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画面上,街头一辆呼啸而过的卡车后斗里,挤满了四下张望的民工。他们赤裸着上身,露出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下面是淳朴的面容,刺眼的施工安全帽点出了这群人的身份。画家以“照相”式的视角展开描绘,展现了一群被现实生活中所忽略的“小人物”,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最日常的生活状态,提示人们对关注现实的关注。著名导演贾樟柯提到还记得这幅画时说带给他的冲击:“看到这一车人,你能想像它是开过了北京的三环路,在那样的一个城市化的空间,农业社会的痕迹跟城市的发展相融合。”
油画《儿时朋友都胖了》
摄影,《儿时的朋友在澡堂》,2004年10月
拍照和画画并不是孤立的两件事,熟悉刘小东的观众总会找到不少他画作的影子。刘小东说,他的照片和绘画,气质都是相通的,“一看就是一个人的东西”。像照片传达的一样,日常的细碎生活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落入他的画里。
作为画家的刘小东和电影结缘已久。1992年,他与喻红出演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这部电影主要根据他的个人经历改编而成,2000年,他的另一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人物。2006年,策划影片《三峡好人》,此片获意大利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是鲜活的,绘画是宁静的,两者可以互相启发、刺激,激发出无限的火花。”刘小东说。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