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北村艺术区的“村长”刘勇得知一个很振奋的消息:国家文化部已在网上公布,今年决定对全国18个艺术品经营企业所举办的重要现当代艺术展览,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四川的“蓝色空间”因办展获15万元支持。
“北村艺术区办展能不能也获得类似的政府资助呢?”刘勇对此很向往。在他看来,渐渐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办展或许是艺术区“谋生”之一法。
时髦出于自发“扎堆”
自从“北京798”大获成功之后,全国各地屡现厂房中建艺术区的事。在一般人眼中它已是一种时髦,其实,它本是艺术家为了交流而自发“扎堆”而成。
在成都,各大艺术区几乎都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集,“北村”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十位艺术家,“蓝顶”也有五十多人。5年前在成都市郊参与创立“蓝顶”的周春芽告诉记者,艺术区最大好处是促进交流。“一方面是艺术家之间交流,互相探讨、互相促进,不再闭门造画,可以保证自身的艺术状态常在。另一方面,聚拢来形成团体,更易于与外界交流,形成品牌拓展市场。画廊、媒体、策展人来这里,走一处就可以拜访众多艺术家……”
环境恶劣出于“自愿”
艺术区选在厂房中,创建者实有苦衷。最大的原因是租金便宜,刘勇告诉记者,“北村处在新都区的郊区,每平方米月租4元,艺术家能以较轻的生活成本,自由从事符合内心的创作,即使一年卖不出一幅画也承受得起。”蓝顶艺术中心E区是画家徐牧原租农民的地盖起来的,每平方米月租也才5元。
另一个原因令人心酸。刘勇透露,北村艺术区之所以选址在化工厂附近的恶劣地段,是确保几年内不会因房地产开发而被迫“迁居”,这个艺术聚落才可能持久发展,进而壮大。
由艺术家们自发创建“自生自灭”的艺术区,在无处容身的大都市,竟寻觅出这样的“求生之道”!
恶劣环境影响“升级”
比起“北京798”,成都的各大艺术区只能算“初级阶段”。据周春芽介绍,现在“798艺术区”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0亿元,那里不光有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时尚店铺、酒吧、饭店鳞次栉比,当仁不让地成为北京的文化产业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其实,周春芽创建“蓝顶”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当时我们就希望它发展成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区,增添成都的文化品位,繁荣成都的艺术品市场。”但后来他发现,周边环境不断恶化,很难吸引到艺术机构、商业品牌等驻足,来共同营造艺术品市场的氛围。“在恶劣环境中,蓝顶永远成不了成都798。”
政府搭台初见“曙光”
一个月后,周春芽和一群朋友将搬进位于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中心——这是他们自己筹资1100万元共同修建的,里面还包括一个美术馆。
引进“新蓝顶”入驻,是锦江区政府先人一步的妙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幽的环境,成为吸引艺术家的重要砝码。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区政府非常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引入高规格的艺术区,对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当地品牌大有裨益。今年,他们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涉及土地、人才引进、税收、补贴等几方面,“只有让艺术区先立足生根,自身壮大了,才可能在后期形成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目前“新蓝顶”已在筹备二期工程,想吸引更多艺术家去“荷塘月色”落脚。周春芽的憧憬是:“我们要做成成都798。”
(编辑:刘群)